岐山县故郡镇以索王转鼓、徐引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省内外,被评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镇,近年来,镇党委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党建引领,激活文化资源禀赋,不断放大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塑形铸魂”功能。
以文铸魂聚人心。坚持党委领学、支部比学、党员践学机制,采取支部主导、支委包组、党员联户的模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深入挖掘以周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村民道德建设和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涵养乡村文明,提升乡村气质,先后挖掘开发桥山村“杨公祠”、杜家村神农村锣鼓、徐引娣剪纸、西塬村“补胎补到天边边”等“四大”文化品牌,不断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发挥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凝聚人心作用。
以文促治筑根基。坚持以文化人,镇党委全力推进“党建+网格”模式,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好口碑”“热心肠”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作用,构建全覆盖网格化志愿服务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活动、农技讲座等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及“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意识,2024年有8户家庭被评为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个行政村获评县级“美丽庭院”示范村,全面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质量,连续多年未发生一起命案,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镇、市级平安镇等荣誉称号。
以文兴业促经济。坚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注重非遗转化,指导成立索王锣鼓队、冯家村锣鼓队、威风锣鼓队等商业化锣鼓队,建设了岐山剪纸传习所——徐引娣剪纸工作室,持续培养非遗传承人,弘扬非遗文化,发展非遗文化产业,锣鼓队常年活跃在三秦大地商演,年综合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上。做优做亮“火补轮胎发源地”名片,借“火补文化”为火补产业宣传造势,进一步提升了西塬火补产业的对外知名度,带领群众增收见效。
以文惠民暖人心。围绕一村一主题,深挖文化资源禀赋,擦亮人居环境底色,融会贯通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元素,建设了向阳勤廉文化主题广场、西塬补胎文化主题街道、杜家剪纸文化、神农转鼓文化广场,形成鲜明独特的“村子符号”。组织退休党员干部等发挥业余爱好,组建自乐班唱响好生活,开放农家书屋等平台载体充分赋能,开展庆春节元旦文艺汇演、春联义写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如水,浸润乡村,赋能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断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供稿:岐山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