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碎金驿村第一书记陈雪峰(后)在养牛场和群众交谈。通讯员 李强摄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榆林市榆阳区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红色引擎”,实施“三百三实”行动,让驻村干部扎根乡村一线,进百家门、听百家言、解百家忧,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汇聚民力,用实干书写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脚步量出民生实情
3月14日,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李家沟村第一书记张小飞走过泥泞的田埂,刚推开村民谢春家的院门,就听见老人大声喊:“张书记你来得正好,快来瞅瞅!”
一抬头,张小飞看见谢春提着发霉的粮袋急得直跺脚。
查看后,张小飞蹲在灶火边,拿出民情日志记录:“3月14日,脱贫户谢春家屋顶渗漏,楼板接缝开裂约0.5厘米。”当天下午,他就带着驻村工作队,举着长竹竿逐户敲击屋顶进行排查,查出6间存在同样隐患的房屋。
“这是冻融循环造成的接缝开裂,必须用弹性密封胶处理。”连夜召开的协调会上,张小飞和榆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干部一起商议整改方案。
3月21日,当谢春望着被驻村工作队修好的屋顶露出舒心笑容时,驻村工作队的遍访台账上新添了几行字:6间存在隐患的房屋全部修缮完成,排查出的3处排水沟淤堵问题已全部解决。
“坐在办公室看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张小飞的“民情地图”上标注着全村454户的详细信息。哪家有慢性病患者、哪块地适合种杂粮、谁家屋顶需要修缮,他了如指掌,让群众能及时享受到产业帮扶、教育补助等方面的18项政策。
和张小飞一样,在“三百三实”行动中,榆阳区88支驻村工作队的290名驻村干部坚持“遍访、重点访、回头访”相结合,将村情户情摸清摸透,为精准帮扶奠定了坚实基础。
议事议出发展实策
乡村振兴,要问需于民,更要问计于民。榆阳区将“村民说事日”“乡贤议事会”举办到田间地头,让“土办法”变成“金点子”。
“白书记,咱村羊头的名气是打出去了,可外地客商总说包装太普通,导致卖不上价钱、销量上不去。”2023年8月,在榆阳区大河塔镇大河塔村的议事会上,村民王荔望直言。
第一书记白占锋当即拍板,邀请设计公司将包装升级成礼盒,并联合村民拍摄系列短视频,让“土特产”变身“网红”产品。2024年,全村羊头销量突破5万个,创收超250万元。
“最近行情不好,牛肉价格普遍低。”“关键还卖不出去。”……在“西口驿站听事亭”民情恳谈会上,榆阳区上盐湾镇碎金驿村第一书记陈雪峰了解群众最近的难处。
“市场行情不可控,但生产成本可控。销路不用发愁,我给大家想办法。”陈雪峰向村民承诺。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四处奔走,为合作社注册商标“碎金驿”,争取到资金45万元,引进了打捆机、拖拉机,还聘用村里脱贫户打草,节约饲草成本10万元。同时,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包装牛肉产品,拓宽牛肉销路。
“短板在哪儿,办法就在哪儿。”榆阳区青云镇乐家畔村第一书记米海波深有感触。该村试种黄棒菜50亩,并新建挂面加工厂,让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探索实施“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实现了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的同频共振。
“四张清单”提升帮扶实效
榆阳区交通运输局驻牛家梁镇的驻村干部根据当地发展需要,为该镇争取到80公里产业路硬化项目;榆阳区水利局根据驻村干部的调研和反馈,在青云镇实施“人饮工程”,让2000余户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榆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高军华说:“驻村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精准生成‘需求清单’,选派单位靶向对接形成‘实事清单’,各县区的驻村队伍管理办公室动态跟踪、联动破题下发‘督办清单’,并凭驻村干部实绩建立‘用人清单’。‘四张清单’形成问题收集—资源对接—跟踪问效—激励担当的工作闭环,能够切实发挥驻村选派单位的优势,全面提升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实效。”
据介绍,截至目前,榆阳区撬动帮扶资金超7544万元,实施道路硬化、老旧房屋改造、饮水工程等项目500余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4300余件,85名驻村干部因表现突出被提拔重用。
榆阳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王伟表示,从摸清底数到精准破题,从群众期盼到民生实事,榆阳区以驻村工作“三百三实”行动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干群共治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