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土地经营模式创新、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及集体经济反哺民生等举措,走出了一条“产业兴、集体强、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陕西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荣誉。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振兴根基。坚持“党建强基、人才兴村、产业富民”思路,构建“党支部+基地+农户”联动机制。村“两委”班子带头成立产业专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致富带头人26名,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力。通过“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规范集体经济管理,确保资产透明化、分配科学化,70%的集体经济收益用于村民分红,30%留作发展基金,形成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经营模式,激活“沉睡资本”。下凉泉村因地制宜探索五种土地经营模式,推动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一是土地入股模式。186户农户以1200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共享种植收益,亩均收益从1000元增至1800元。二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支付300元托管费,合作社统一耕种,小麦亩产从800斤增至1200斤,带动560户增产增收。三是土地流转模式。460亩土地流转后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亩均附加值提升20%。四是闲置资源开发模式。整治撂荒地180亩,年增收益3.6万元,机械化开荒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五是扶贫资产租赁模式。盘活面粉厂、生猪养殖场等资产,年租赁收入达28.9万元,吸引返乡青年创业发展电商,年销售额突破460万元。
坚持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效能。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良种实验站,下凉泉村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14个,良种覆盖率达100%。通过“五统一”模式(统一耕种、施肥、灌溉、防治、收割),建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田3800亩,小麦亩产从700斤跃升至1400斤,两季作物单产总和达1150公斤以上,成功创建940亩“吨粮村”示范区。村农机合作社购置无人机、收割机等设备80余套,培养专业农机手6名,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覆盖周边村庄,解决“无人耕、效率低”难题。
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多元经济。围绕“种养加销”全链条布局,下凉泉村推动三产深度融合。一是延伸加工端。建成金穗面粉厂,年租赁收入23万元;发展千头奶牛场,延伸乳制品产业链。二是拓宽销售端。打造电商平台,线上销售蜂蜜、杂粮等农特产品,年销售额达460万元,解决区域农产品滞销问题。三是优化服务端。成立农事服务中心,提供农机租赁、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
经济反哺民生,共享发展红利。坚持将集体经济收益转化为民生福祉。一是积分制分红。推行乡风文明积分制,积分与分红挂钩,弘扬文明新风。二是惠民补贴。集体经济为村民补充养老保险50元/人、医保30元/人。设立教育助学金,资助贫困大学生。三是公共服务提升。村集体经济投入6万元,修建互助幸福院、残疾人康复站和“儿童之家”,关注一老一少。完善垃圾分拣、污水处理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发展”,下凉泉村坚持“党建+产业”模式,探索三产融合新路径,以创新思维破解乡村振兴难题,书写了“土地生金、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党支部书记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