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延安市吴起县寒意愈浓,胜利山顶上那棵饱经风霜的杜梨树,静静挺立在“切尾巴”战役临时指挥所旧址旁。它见证了当年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坐落在胜利山脚下。纪念馆里,一双双草鞋、一封封电文、一张张照片记录着那段可歌可泣的过往。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让吴起彪炳史册。吴起胜利山也因‘切尾巴’战役而闻名全国。”2024年12月24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讲解员郭瑞介绍,“我们脚下这条通往纪念馆的阶梯路,共有250级台阶,代表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与阶梯平行的是一条由大理石制成的红军长征时间轴,每一个刻度都代表着红军长征的阶段性时间点。”
为纪念伟大的长征,吴起县修建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纪念园以保护长征战场遗址地、回顾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为主要内容,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教育主题公园。
“为了园区更好地发展,我们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加快园区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还开发了文创产品。”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管理中心主任李树果说,“为了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我们依托基地资源优势,把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摆在首要位置,挖掘、编撰了《一口红军锅》《冰河救人》《半碗炒鸡蛋》等30个红色故事。”
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或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或注视着浮雕凝神深思,追忆红军长征的往昔岁月。如今,依山而建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成为吴起地标,吸引许多人前来瞻仰学习。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带有岁月痕迹的实物,带我穿越时空,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当年红军战士的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来自宁夏银川的游客董文杰说。
伟大长征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是做好各项事业的强大动力。吴起县抢抓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不断挖掘利用、保护修缮长征中留存在当地的重要会议旧址、战斗遗址、革命旧址等,打造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吴起革命纪念馆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项目,致力于打造展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节点、“长征胜利”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吴起县成立了一支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人士组成的志愿服务总队——新长征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总队积极开展爱心义诊、农技服务、科普服务、法律援助、政策解读等志愿服务,让“志愿红”闪耀在红色大地。
近年来,为了讲好延安革命旧址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延安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与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有效利用,探索形成“六项机制抓保护”“六个融合促发展”工作机制,使革命文物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得到有效呈现。2024年1月,延安建成全国唯一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如今,胜利山上的战斗硝烟已经散去,但欢迎红军的欢呼声、庆祝长征胜利的锣鼓声、支援革命的脚步声仿佛仍回荡在山峁沟梁间。
一代代人没有忘记筚路蓝缕的岁月,没有忘记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奋斗、牺牲的英雄红军,更没有忘记传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以前,这里一刮风,就是漫天黄沙。老百姓辛苦一年,挣的还不够一家人的口粮。”1月15日,吴起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颇有感触地说。
1998年,吴起县开创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先河。1999年,延安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
20多年来,村干部带领村民上山种树、打坝淤地,一代接着一代干。
渐渐地,山绿了,水清了,人也多了。
2018年,南沟村注册成立了吴起县秦风水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南沟村生态旅游度假村景区。当年,该景区实现营收150万元。
昔日风沙漫天的小山村走上了生态第一、多业并举、良性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南沟村的经历是革命老区延安发展变化的缩影。据了解,延安市植被覆盖度由1999年的46%增长到目前的81.3%。生态变好的同时,延安的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当前,山地苹果、大棚蔬菜等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延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1381元增加到2023年的1.6万元。”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志华说。
高原绿,黄河清。如今,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黄土高原成为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黄土高原上的这片林,已经成为造福百姓的景观林、生态林、致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