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千亩稻田(资料照片)。记者 周恒宇摄
初冬时节,一辆辆大巴车穿过延安南泥湾的稻香门,来到党徽广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手持相机,背着行囊,带着对南泥湾的好奇与向往,踏上这片红色热土。
“在我的印象中,陕北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没想到这里会有一望无际的稻田和湿地。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我了解到革命先辈如何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11月12日,来自重庆的游客冯宗华说。
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战士们穿过的草鞋、用过的犁和镰刀躺在橱窗里,静静讲述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于2021年7月对外开放试运行,分为两层6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军民大生产时期的风貌,还原了大生产运动及三五九旅边开垦边练兵的场景。”延安南泥湾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白烃介绍。
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针对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中小学生及普通游客等不同群体,精心准备了4套讲解词,确保大家更好地理解南泥湾精神。
红色历史底蕴与绿色生态保护交相辉映,造就了新时代南泥湾的美丽风景。
2019年底,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成为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今年10月,南泥湾景区正式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现有脊椎动物232种,其中鸟类132种。近年来,白鹭、苍鹭等水鸟的数量显著增加,我们还观测到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这里觅食。”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项目管理部干事王彦龙说。
从黄土裸露到满目葱茏,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旧貌换新颜。这离不开当地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当地大力实施水系连通、水源涵养、生态恢复等措施,对河道、湿地等水环境进行生态治理和有效保护,同步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守护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环境。
如今的南泥湾,区域森林覆盖率达87%、湿地保护率达85%、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0天。
近年来,南泥湾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推进全域旅游,逐步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发展典型示范区。
以有80多年历史的千亩稻田为例。过去,八路军三五九旅来到南泥湾,治地打坝、修渠引水,精心耕耘,水稻种植面积曾一度达7000亩。后因多年撂荒,稻田面积萎缩至不到300亩。
2019年,延安南泥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了千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打造标准化样板田。
2024年,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1000亩,预计亩产稻谷600公斤左右,年产稻谷50万公斤。
“我们依托‘南泥湾’品牌,打造‘农文旅体’结合的开发区。农是现代农业,文是教育培训,旅是红色旅游,体是体育赛事。”王彦龙介绍,如今,南泥湾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大生产纪念广场、湿地公园等景点,让游客在重温历史记忆、感受田园风光的同时,拥有丰富的旅游体验。
令人向往的自然美景、感人至深的红色记忆、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意……南泥湾这片红色热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