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文化中国行

黄河畔,这个千年村落“复苏”几多?

来源:陕西网 发布时间:2024-07-11 14:05 作者:袁晨

东临黄河的黑池镇是渭南市合阳县有名的古镇,黑池镇的名称源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涮笔旧事。相传王羲之游历至此,题写“古晋墟”牌楼后,在池塘涮笔洗砚,池水因此变黑,“黑池”之名由此而来。这一传说不仅赋予了黑池镇独特的文化底蕴,还使得这里成为了书画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滋养了一代代书画大家。

乡愁,拿什么留住?

黑池镇峪渠村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受黄河文化的滋润,峪渠村文脉厚重,保留着完整的清代古戏楼、古寨子、民国学堂、知青院、老林场等自然人文风貌遗迹,2020年被列入第三批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

航拍镜头下的峪渠村全貌。

航拍镜头下的峪渠村全貌。

峪渠村以此为依托,锚定“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的目标,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推进“乡愁峪渠 美好家园”3A级景区建设。

峪渠村种植了樱花、龙柏、冬青、国槐等各类树木4000余棵,还组织开展了庭院绿化、门前“三堆”清理和拆危除旧行动,培育“美丽庭院”62户,宜居宜业宜旅村初展新貌。

“我们村是省级传统村落,也是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今年以来,我们培育‘传统村落+旅游’新业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峪渠村红色旅游资源,以景区的标准建设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书香文化新峪渠。”峪渠村党支部书记王四文说。

漫步在峪渠村,村内交通便道均已硬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创建于民国初期的学堂—大学之基,是合阳县最早的官办学堂,周边村寨的孩子在此接受“六艺”蒙童教育,目前,这里也是镇级文化站,充分利用此平台为辖区书画爱好者定期开展免费培训,促进学习和交流,提升书画创作水平。

民俗大院内有着厚重的历史印记,保留了原始的砖雕、石雕和木雕艺术作品有说不完的故事。“为了让古建筑文化可听可看可感,我们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与宣传,让民俗大院留古韵换新颜。”王四文说,“这几年,我们对民俗大院屋顶、墙面、地面进行了修缮,对大院周边路面进行了硬化,持续完善安防设施,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光影下,峪渠村改造提升后的知青院焕然一新。

光影下,峪渠村改造提升后的知青院焕然一新。记者 袁晨/摄

“自从村上景区建设后,环境越来越好了,水渠进行了改造、也有了休闲广场。我以前在服务队当厨师,村上为了鼓励我开办农家乐免费提供了桌椅,农家乐开办起来后也将弥补村里无法承接就餐的现状。”峪渠村村民张天牛说。

近年来,陕西省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保护规划、保护目标、开发强度、建设要求、保障措施……今年,《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施行,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确定、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批、保护措施、传承利用、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加强了保护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将有力推动陕西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有序、系统开展。

秋千,如何“荡”起文化传承?

“华夏秋千数关中,关中秋千数南社”。要问类别最多、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原生态木质秋千体验园在哪儿,答案肯定是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黑池镇南社社区。

“天平天平,天天太平。”

“轮儿轮儿来回转,家家年年都团圆。”

“荡了三状元,状元、榜眼、探花任你点。”

......

过梁秋千、轮儿秋千、天平秋千、三状元秋千……南社社区荡秋千的习俗以及制作秋千的技艺开始于宋代,完善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这里一直流传着“祠堂庙宇随处见,男女老幼荡秋千”的说法,荡秋千也蕴藏着人们良好的祝福与期望。

在南社,不止单纯荡秋千,而是将游戏与体育融为一体的民间技艺,还可与戏曲、社火、秧歌结合,营造出一种欢乐、热闹、和谐的气氛,增加了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扛旗秋千更是以46米高度获得世界木质秋千的最高纪录。2011年,南社秋千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社秋千非遗传承人将秋千制作技艺制成模型,在秋千谷非遗展区进行展示。

南社秋千非遗传承人将秋千制成模型在景区非遗展区展示,便于游客了解秋千制作技艺。记者 袁晨/摄

“我是在秋千下长大的,对秋千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年清明前后,刚刚挣脱出冬天的南社人,便要大张旗鼓的缚秋千,每一缚秋千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期盼,更促进了村庄的团结和谐,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今年75岁的南社秋千市级非遗传承人邹金熬,提起秋千有着说不完的话。

南社秋千是活秋千,鲜活、灵活,充满了生命力,看起来美观大方、活灵活现,荡起来潇洒自如、轻松省力。这些秋千看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却有着一整套复杂的绑缚技术,凝聚着南社一代又一代民间能人的心血和智慧。

“秋千品类囊括了10余类百余种,是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我们通过传帮带形成了非遗传承体系。口传心授的木头嫁接技艺、铁匠包扎技艺、秋千捆扎技艺,让这里成为国际秋千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秋千之乡以及全国原始秋千之源所在地。”南社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明伟说。

借着秋千的东风,南社社区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通过“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的发展模式,建成南社秋千谷景区,打造类别最多、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原生态木质秋千体验园。同时,不断优化秋千谷景区服务,完成监控升级、厕所修建、道路加宽等改造提升工程,实现全天候人流监测,引入现代娱乐设施项目,有效提升景区游客的安全指数,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在秋千谷研学的合阳县城关第三小学学生们,体验秋千带来的欢乐。

在秋千谷研学的合阳县城关第三小学学生们,体验秋千带来的欢乐。记者 袁晨/摄

“这是我第一次来秋千谷研学,很惊讶看到这么多种类的秋千,能跟同学一起体验不同类型的秋千,非常开心。”合阳县城关第三小学学生梁嘉轩开心地说。

紧邻秋千谷景区的南社蔬菜产业园,种植吊篮西瓜、草莓和黄瓜等时令瓜果蔬菜,19座大棚配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将采摘、旅游深度融合,同时吸纳社区剩余劳动力在园区务工,增加群众收入,变特色产业为村落内生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同步发展的创新路径。

“我们积极践行‘经营乡村’理念,依托农业资源、文旅资源、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旅游,拓展涵盖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为主的体验经济、共享经济,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具有较强引领作用、聚集效应的集体经济强村,让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以新业态提升乡村整体发展水平。”合阳县黑池镇党委书记赵哲说。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