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潼关县:文旅融合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4-06-21 12:40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抓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更要提振人民群众的“精气神”。近年来,潼关县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文化浸润各个领域,让文化产业通过社区、街区,景区、园区等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用文化的“强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2023年,潼关县成功入选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文旅融合,搭建乡村振兴“大舞台”。以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为牵引,突出传承历史文化、特色非遗产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三大主题,精心布局、高标准建设特色主题博物馆,建成潼关博物馆、杨震廉政博物馆、交通博物馆、酱菜博物馆及秦王寨历史博物馆、瀵井社区博物馆,积极筹建肉夹馍、黄金博物馆,基本形成以潼关博物馆为龙头、行业博物馆为主体、乡村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同时,在古城景区、古渡口景区、秦王寨马趵泉景区、万盛园景区建成关西书屋、张养浩文化广场、渡口书苑、非遗展馆、诗词长廊等文化设施,让游客透过文化看风景。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4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4亿元。

产业“领跑”,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发展肉夹馍、酱菜、潼关软籽石榴、黄金等特色产业,打造“潼关肉夹馍”“潼关酱菜”“潼关黄河老腔”“潼关黄金”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目前,全县共建成肉夹馍工厂13家,生产线33条,年产值达到1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余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形成金桥现代农业园区、双桥农业园区等4个千亩软籽石榴栽植基地,带动就业4000余人。同时,积极挖掘“土特产”背后的故事,为特色产品注入文化内涵,创作了以潼关肉夹馍、潼关软籽石榴等为内容的诗词、书画、摄影等作品,提高品牌附加值,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升级。

“文旅+乡村游”,擦亮乡村振兴“新名片积极打造桃林寨桃花、西廒村梅花、庆丰村樱花、上善村蔷薇花、秦王寨月季花“五朵金花”乡村生态特色精品线路,挖掘以段村豆腐、南马粉条、太要凉粉、十里铺石子馍为内容的乡村生态美食特色精品线路,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格局,3条“一日游”线路入选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个,年吸引游客80万人次,乡村游综合收入4.2亿元。倾力打造“生态种植、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游,推出春季赏花游、秋季采摘游、盆景园艺游,连续举办五届“陕西潼关黄河生态旅游文化节”,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文化“出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持续做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项目,把文化惠民项目与农民群众文化需求融合起来,新建、改扩建了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完成两馆数字化改造及全县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建成图书馆直属分馆6个,馆外服务点10个,镇级分馆5个,村级服务点28个,广泛开展各类“送影、送戏、送培训、送图书”下乡活动,让全县28个村(社区)的群众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精品文化盛宴。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同赴潼村 同兴乡村”送文化下乡志愿活动70余场次,覆盖群众2万余人。

(供稿:潼关县文旅局)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