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市县亮点 / 正文
紫阳修脚师、旬阳建工两个劳务品牌跻身人社部、农业农村部评选的30个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之列

树特色品牌 富一方百姓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27 09:16 作者:陈嘉 陈志涛

2月17日凌晨,1200余名紫阳修脚师在紫阳火车站候车,准备乘坐“务工专列”前往上海返岗复工。通讯员 曾雯摄

2月21日,在紫阳县技能帮扶培训基地,春节假期后的首批培训班开班。通讯员曾雯摄

2023年,紫阳修脚师、旬阳建工两个劳务品牌跻身人社部、农业农村部评选的30个全国脱贫地区特色劳务品牌之列,成为我省以劳务品牌精品培育促就业、助发展、惠民生的旗帜。

全国每10名修脚师中,有3人来自紫阳。

绝大多数紫阳修脚师的职业起点,是紫阳县技能帮扶培训基地。在这里,技能培训轮番进行,源源不断地培养行业新人。

如今,紫阳修脚师队伍中不乏年轻面孔。该基地修脚项目组负责人李晓锋说:“修脚足浴行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年轻,平均年龄30岁左右;学历也越来越高,不乏大学生的加入。”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越来越多的紫阳修脚师启程奔赴全国各地,其中有不少新的面孔。

22岁的薛从玮便是其中一员。从西安外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几经辗转,他决定回家乡紫阳学习修脚技术。“去年,我的一名同学当了修脚师,月收入7000多元,我就开始留心这个行业。后来,我又听说堂哥在深圳干这行,还当上了店长,收入更高。”2月17日,薛从玮坦言,“我觉得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是凭手艺吃饭。今年,我打算去深圳试一试。”

“修脚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客人的疲劳、病痛,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健康管理专业出身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申嘉备对修脚足浴行业有着自己的理解,为此,他专程从西安跑到紫阳参加培训。“这份工作与我的专业比较对口,我相信自己能在修脚师的岗位上干出彩。”申嘉备说。

在紫阳修脚师队伍里,“情侣档”“夫妻档”不是新鲜事。对于未来,紫阳青年李向伟、纪道余有着共同的期待:“我们已经计划好了,学成后先去亲戚的修脚店工作,将来再开一家自己的店。打算奋斗上一年多,攒够钱,把结婚的事提上日程。”

紫阳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主任覃丕华表示,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修脚足浴行业的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有了明显提高,收入水平也大幅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

“修脚足浴产业要发展,政策、服务得跟上,不能让群众和企业有后顾之忧。”紫阳县人社局副局长冯流燕表示。

近年来,紫阳不断加大对修脚足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相关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奖励,为学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对有创业意愿的学员,紫阳还主动提供创业培训、场租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全力支持他们平稳起步、做大做强。

如今,紫阳人在全国各地开办修脚企业130余家,开设门店1.7万余家。超过5.2万名紫阳人从事修脚足浴行业,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打响了紫阳修脚师劳务品牌。得益于此,足浴药包、修脚刀片、鞋垫袜子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开始向紫阳集聚,紫阳全国修脚足浴配套产品生产基地的蓝图已初步绘成。

当前,全国修脚师总需求量约50万人,现有从业人员近20万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为此,我们要围绕企业需求,建好一所面向全国的修脚培训学校,既培训修脚、采耳、按摩等技能人才,又培训行业管理人才,为延伸产业链条、制定行业标准做好准备,争取在修脚足浴产业链各环节掌握话语权。”紫阳县委副书记鲁延福说。

“修脚足浴产业链已成为紫阳县四大重点产业链之一,对全县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43%。”鲁延福表示,紫阳县正谋划以链链融合的方式,将修脚足浴产业链与秦巴医药、富硒食品、生态旅游三条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修脚足浴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格局。

与紫阳修脚师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不同,旬阳建工的品牌培育一路稳扎稳打。

早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旬阳籍建筑工人就乘着时代东风,在西安和北京、山西等地务工,逐步站稳了建筑劳务市场,并带着更多老乡干事创业,渐渐形成规模。如今,旬阳籍建筑工人成立建筑劳务企业600余家、建筑集团公司30余家,以及千余个小型建筑队、专业承包组,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带动旬阳每年输出建筑工人6万余人。

“依托这些企业,旬阳籍建筑工人外出后根本不愁找不到事干。而且,在能人带动下,他们往往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组建专业细分的施工班组,工作效率高、工程质量高、安全系数高。”旬阳市住建局副局长曾良佐说,近年来,旬阳建工承揽的工程多次获得国家鲁班奖、詹天佑奖、优质工程奖等奖项,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口碑,形成了良性循环。

得益于此,旬阳建筑劳务企业不仅与100余家建筑企业达成长期用工意向,还在全国建立了51个优质劳务输出基地。

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岗位推荐更精准、需求响应更高效?

2月18日,在旬阳建工劳务信息服务中心,一个实时更新全市25万余名劳动力就业信息的“114”信息平台给出了答案。

“我们在市、镇、村三级配备了370名信息员,详细、及时地统计劳动力就业情况,尤其是做好建筑行业劳动力信息采集,定向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全面做好就业服务。”旬阳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吴礼龙说。

与此同时,针对建筑行业技能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旬阳市把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水平作为重中之重。

“我们充分整合了市职教中心、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力量,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实训等模式,组织务工人员边培训、边就业,提升旬阳建工劳务品牌质量,提高劳务输出规范化程度。”吴礼龙说,近年来,旬阳市已累计完成建工劳务培训2万余人次,发放职业资格证书3000余人。

陕西金力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胡本文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公司高峰期用工量近万人,工人以旬阳籍建筑工人为主。工人经过系统化培训后持证上岗,业务能力明显提升,不但用起来放心、安心,还大幅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

“通过培育劳务品牌,我们推动旬阳籍建筑工人就业上实现了输出一批、打响一片的效果,也推动旬阳建工实现了由数量型、体力型向技能型、品牌型的跨越。”旬阳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龚泽忠说。

“下一步,安康人社部门将聚焦提高品牌质量、发挥品牌效益,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劳务品牌培育机制,推动劳务品牌规模和产业容量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让劳务品牌成为群众就业的‘金名片’、致富的‘金钥匙’。”安康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殷贵军表示。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