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农村党建 / 正文

“党建+336”工作法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众鑫粮食种植协会创新实践纪实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5-07-24 10:48 作者:苟稳超

近年来,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众鑫粮食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创新实施的“党建+336”工作法,通过“三个助力”强支撑、“三个基地”筑根基、“六大模式”促发展,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又增收”的美好愿景,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社联建”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为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协会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开展“村社联建”,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党员带头示范,组建技术服务队,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

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村“两委”干部带头参与合作社建设,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在党支部带领下,全村形成良种繁育、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三个助力”构筑发展支撑体系

科技助力点燃创新引擎。协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专业农技服务团队,定期开展技术指导。通过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成功培育12个适应当地气候的小麦新品种,实现粮食单产显著提升。46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探索出“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高效种植模式,每亩增收显著。

培训助力提升农民素质。针对农户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协会创新开设“田间课堂”“技能培训”等,累计开展各类农业技能培训12期50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20人。通过“党员带骨干、骨干教群众”的传帮带机制,让先进农业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产业助力拓宽增收渠道。协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粮食种植、特色作物、农产品加工销售三大产业板块。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加工车间、拓展电商渠道,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人均收入达21800元。

“三个基地”夯实产业振兴根基

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展现现代农业魅力。通过科学规划作物布局,优化种植模式,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960亩,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成为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田”,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良种繁育推广基地推动品种更新换代。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村技术支持,建立小麦良种繁育体系,筛选推广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质品种。统一供种使区域粮食单产稳定提升,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成为区域农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电商服务平台基地打通产销对接通道。建成集产品展示、直播带货、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电商服务中心,发展56户群众参与农村电商,培育本土电商网红5名,发展农产品线上销售新模式。通过“互联网+”赋能传统农业,实现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对接,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六大模式”创新生产经营机制

土地流转模式促进规模经营。农户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益,合作社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目前全村流转260亩,土地流转费58万元,解决本村剩余劳动力23人,既保障了农户权益,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托管模式破解务工务农矛盾。为外出务工农户提供“菜单式”托管服务,包括统一耕地、统一选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全过程,农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产出归农户所有,实现“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目前全村托管面积3800亩,小麦亩产由自行经营时的700斤增至1400斤,带动560户村民增产增收。

土地入股模式激活资源潜能。农户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以“入股量化”形式加入到协会,由协会和土地持股人协商种植,单算机械作业费,共担种植风险,共享种植成果。目前土地入股186户,入股面积1200亩,受益群众746人,亩收益由1000元增至1800元。这种模式既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又让农户获得持续增收渠道。

综合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整合无人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资源80余套,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培养专业农机手6名,为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有效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中“无人耕、效率低”的实际困难。

合作互助模式促进共同发展。通过党员示范带动,组织农户开展生产合作、技术互助。特别关注困难群众,吸纳其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今年协会带动120人就业,拨付薪资6万元。聘请本村电商能人6人进入消费扶贫馆,底薪2000元/月。

电商助推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构建农产品电商销售体系,发展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宽农产品销路,提升产品附加值,助力农民增收,年销售额达到460万元。

下凉泉村众鑫粮食种植协会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核心在人,重点在产业。通过“党建+336”工作法的创新实践,下凉泉村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科技支撑、产业带动、机制创新的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系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