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阴县铁佛寺镇四合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精准赋能乡村振兴,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共促,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建强头雁方阵锻造乡村振兴先锋队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干部。选优“领头雁”,育强“当家人”,既是富民兴村之需,也是党员群众之盼。
四合村作为全镇辖区面积最大的村,为保障全村各项工作高效运行,四合村从高校毕业生、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挖掘人才,优先将热爱乡村、责任心强、素质过硬的人员纳入考察范围,着力锻造一支坚强有力、勇于担当、带民致富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019年,在外务工的汪辉抓住乡村振兴机遇,怀揣为家乡贡献力量的热忱,毅然回乡创业,并于2021年进入村“两委”班子。2024年,汪辉凭借出色的能力和群众的支持,当选为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的王淼通过定岗锻炼的优异表现,也成功进入村“两委”班子。老中青结合的“两委”班子成为四合村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近两年来,全村共储备培养后备力量4名,涵盖致富带头人、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激活内生动能提升特色产业含金量
土地生金,乡村振兴。如何让土地“流”出活力、“转”出效益?四合村在“特色产业”上做文章,以小切口带动大产业,让农民搭上致富快车。
种桑养蚕是四合村的传统产业,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全村区域面积23.6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坡地为主,土地分散,难以连片开发。为盘活土地资源,村“两委”干部牵头推动土地流转,聚“小地”为“大地”,释放农村土地新活力。起初,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心存疑惧,村“两委”干部率先垂范,带动亲朋好友积极响应,并通过耐心讲解政策,最终赢得群众支持。截至目前,四合村通过流转土地、整合苏陕协作和产业配套资金,建成标准化蚕室3200平方米、小蚕共育室550平方米、规模化桑园600亩,为蚕桑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园区保障。
近年来,四合村探索“党支部引领+合作社主导+大户承包+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行合作社托管与大户租赁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全村年度养蚕规模超500张,产茧3万余斤,蚕茧销售额达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8万元。这一模式既为合作社创造了盈利空间,也让蚕农尝到了甜头,实现了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凝聚党群合力真情服务群众暖人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聚民心、汇民力,回应群众关切。如何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四合村是全镇人口最多的村,加之又紧邻集镇,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村“两委”干部坚持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在矛盾纠纷调解中,他们推深做实“321”基层治理模式,带动20余名网格员以换位思考和以心换心的方式化解矛盾,近两年,村“两委”干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35起。针对“三留守”人员,村“两委”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与45名留守老人结对帮扶,帮他们缴纳社保、代办手续、送货上门,用点滴小事温暖人心。在民生保障方面,四合村坚持应纳尽纳、应享尽享的原则,精准落实兜底保障、交通补贴等惠民政策,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幸福村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如何让村庄“美”出特色、“活”出品质?
四合村作为“千万工程”示范村,十分注重人居环境的整治。通过以生态建设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让村民共享宜居成果。依托厕所革命、安全饮水工程和垃圾清运项目,四合村补齐了污水管网、村道沟渠、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向纵深发展。通过开展村庄卫生整治行动,组织党员群众学习生态环保知识,将环境卫生维护纳入村规民约,形成了“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群众行动”的党建引领模式,引导全村上下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此外,四合村扎实做好巡河、治河、护河工作,常态化清理河面漂浮物和生活垃圾,实现了道路沿线“杂草尽除”、房前屋后“柴堆归整”、室内院内“花草常绿”的和美乡村景象。乡容村貌的美丽蝶变,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生态宜居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四合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建强头雁方阵、激活内生动能、凝聚党群合力、聚焦人居环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村净、人和、景美、业兴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而这只是铁佛寺镇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下一步,铁佛寺镇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基层治理为保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向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大步迈进。
(供稿:汉阴县铁佛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