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近年来,扶风县城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深耕特色农业,立足乡情“土”味,突出乡村特色,延展乡土产业,探索形成“土味”与“特色”相结合的产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让“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盘活乡村人才,在“土”字上谋思路。坚持以才兴产,聚焦“巧聚才”,创新用好以才引才、以产引才、柔性引才等招引方式,吸引人才回流,充分挖掘整合本土人才资源,将一大批各有所专、各有所能的成功人士、乡土能人凝聚起来,分层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形成人才“合力团”,加强人才动态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现状准”。紧扣“优育才”,建强以人才“合力团”为主体的师资团队,依托“乡村振兴大课堂”主阵地,开展定制设学,广泛开办政策宣讲、技能培训、产业指导等系列培训课程,打破传统室内授课,通过实地观摩、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方式,在田间地头“传技授业”,让大课堂接地气、“活”起来,切实培育一批能够扎下根、留得住、用得上的“土专家”“田秀才”。围绕“精用才”。发挥好党支部牵头引领作用,用活人才议事厅,邀请在外成功人士寄乡情,依托民事民商议事会,深挖力举多层次人才参与本村建设,通过议事协商、结对联系等方式引导乡土人才为村级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帮销促产、纾困解难,做到支部引路,人才指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
突出资源优势,在“特”字上求出路。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土产业,按照“强强联合、以强带弱、抱团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村集体经济发展“三联共建”,在农作物品种培优和品质提升上狠下功夫,以西官、八岔等村为中心建立“优质粮千亩示范方”,打造万杨村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为辖区农户粮食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优质种源基础。组织引导八岔村等7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成立的农机联盟,整合各类大型农用机具30余台,聚集周边从事农机的党员和专业合作社力量,建立强农党员先锋队,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分片区作业”的发展模式,实行统一调度、统筹管理、订单共享,有计划、有重点、分片区对周边10余个村的群众提供机耕、机播、机育、机防、烘干等全流程全方位机械化服务,以党建引领推动机制创新同农业产业互融共促。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提升“数商兴农”能力,在黄甫村试点打造电商直播间,通过网络直播带货,为特色农产品搭建起良好网销平台,畅通拓宽销售渠道,全力推动农特产品“出圈出彩”,走上产销“快车道”。
打响乡土品牌,在“产”字上蹚新路。抢抓健康养生和乡土文化等潮流机遇,顺应绿色消费趋势,借助“土”味优势,深入挖掘“土特产”资源,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上做文章,引进峪村明意和精品粗粮加工产业链项目及八岔村鲜食玉米加工厂项目,发展聂堡村挂面厂,在黄甫村打造集种植、储藏、精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红薯粉条全产业链,以“传统工艺+自动化”生产方式还原无公害、原生态的绿色乡土食材,提高传统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推动汇丰鑫源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万亩良种示范田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大力扶持浪漫红宝石、霓娜皇后、阳光玫瑰等“新葡萄”产业,努力形成农产品品牌矩阵。充分挖掘甑糕、豆花泡馍、臊子面、擀面皮等特色美食资源,将乡土特色与社会“口味”、市场“喜好”有机融合,利用扶乾、新店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臊子面农家乐、新店擀面皮等“路边经济”。在选料加工、真空包装、保鲜保存上持续钻研,打造全国第一家豆花泡馍标准化生产线,打响“早味居”豆花泡馍品牌,让“土特产”能够走出去、受欢迎,从“卖资源”转变为“卖品牌”,锻造有市场影响力的扶风城关“土特产”品牌。
(供稿:扶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