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办“青春访谈 共话职途”活动,为学生介绍芯片设计行业的技术发展脉络与职业成长路径(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学校网签刚开放,我就和中国电科第二十研究所签订了就业协议书。”7月15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钟立源高兴地说。
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本校学科优势与行业特色,聚焦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电路方向,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深度对接企业人才需求,提前布局,促进供需适配,与中国电科、中国星网、航天科技、兵器工业等集团及北方华创、华为、比亚迪等35家行业头部企业联合培养学生。
■ 联合培养 精准育人
钟立源在参加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学校为他配备了企业的首席科学家全程指导。他说:“我直接参与新型设备的研发,通过实际项目提高了自身能力。”7月底,钟立源将带着他的科技报国梦入职军工科研院所。
“多年来,我们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通过参与专项研究生培养,进一步加深了研究所与西电的合作。”中国电科第二十研究所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符浩介绍,校企导师以学生培养为契机,借助学校科研团队的力量开展项目研究,既为研究所的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又以人才培养带动了科研攻关。
通过校企协同打造“基础课+学位课+多元选修课+产教融通课+实验实训课”的融合式课程体系,目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相关合作企业共建34门校企课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环节,累计培养学生超过2000人,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不断加强产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依托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与国防科技、装备制造等行业的98家用人单位,围绕重点领域校企合作、就业实习基地、人力资源提升、定向人才培养4个方向成功立项200项,新增69个就业实习实践基地,达成定向人才培养合作25项,促成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定向科研项目研究、企业奖学金设立等合作100余项。
■ 人才供需有效对接
刚毕业就收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入职通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汪晴很激动。这份来自海康威视的“无缝衔接”的入职通知,源于一场改变职业轨迹的联合培养。
研二时,汪晴通过学校推荐,进入海康威视联合培养。企业为她配备“双导师”——海康威视的副总裁和一位资深工程师。
“第一次参与项目时,企业导师让我先明确任务需求,再针对特定需求目标寻找解决方案。”汪晴说,这种“任务驱动式”培养让她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她说:“刚开始,我面对技术难题时不敢问导师。经过一次次项目成果汇报,我养成了主动拆解问题的职业习惯,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
去年秋招时,汪晴投了13份简历,12家企业向她发出面试邀请。汪晴觉得,自己在参与联培过程中积累的实战经验是能够快速找到心仪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像汪晴这样通过“联培—签约”通道入职的学生不少。
“不用海投简历,不用反复面试,接触的都是最真实的产品研发。这让我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快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王丁磊说。
“通过联合培养,企业与学生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学生熟悉企业研发流程,能独立承担模块开发,入职后的适应期较短,融入和成长速度非常快。”海康威视的一名业务主管说。
如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海康威视的合作已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学校与海康威视合作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人力资源提升项目,入选教育部18项典型案例名单。
■ 打造就业“强引擎”
去年秋招还未正式启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穆昊就已接到了腾讯的面试通知。
“通过参加学校和腾讯联合举办的‘菁英班训练营’,我早早就接触到不少企业的项目。导师手把手带我们练技术、理思路,连面试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提前模拟过好几次。有了这些积累,面试时心里就有底了。”穆昊说。
“菁英班训练营”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腾讯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与产业、企业、岗位提前接触的机会。
该班定制专属培养方案,践行高质量的培养标准、灵活的教学模式,配有专属企业课程导师和就业辅导HR,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行业优秀人才。开班以来,培养的学生100%就业,签约多家头部企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科优势转化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通过与行业头部企业深度联动,构建起“实践—就业—成长”的全链条赋能体系。
目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与华为、中电五十四所、航天八院等联合共建75个实验室,159家实习基地。这些平台是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更是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的实战场——在这里参与的课题,直接转化为简历上的“硬核成果”。无论是学生在“菁英班训练营”参与的微信小程序开发,还是在深信服科技完成的网络安全攻防实训,均纳入企业“录用绿色通道”考核范围,实现从“校园实践”到“职场胜任”的完美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