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籽籽同心,结出民族团结之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08 08:21 作者:李羽佳

“陕北是农牧交错带,关中则是传统的农耕区,陕西在饮食方面也很有特点。羊肉泡馍就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在饮食上相互融合的一个具体体现……”3月31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博览园),学校民族预科班辅导员罗顺意把民族融合的动人故事讲给学生。

“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各展馆不同主题,设计了多条研学实践线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博览园)讲解员卫丽说,“在文化传承之旅中,我们注重对农业发展历史的宣传,发挥以史育人作用,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传承农耕文化。在科普探秘之旅中,我们带领学生识花认树辨五谷,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对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伟大祖国的自豪之感、热爱之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这里,汉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最近,来自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学生恰尔谢别克对塔塔尔族着了迷。他看视频、阅读文献,以各种方式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特征、有代表性的纹饰等。

他说:“5月中旬学校将举办民族文化节。我们‘红鹰’训练营的伙伴想和学校各族学生一起,身着各民族的服饰唱歌跳舞,但学校没有塔塔尔族的学生和教职工。刚好塔塔尔族群众的聚居区也在新疆,我就查找资料、询问家乡的朋友,争取找到最具塔塔尔族特色的元素,并在舞蹈节目中展现出来。”

恰尔谢别克所说的“红鹰”训练营,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养三观正、能力素质过硬的民族学生骨干的重要平台。2018年成立以来,“红鹰”训练营累计培养民族学生骨干约400人。其中,50余人或被遴选为中央选调西藏专项计划、新疆专项计划选调生,或积极参军入伍,或进入“双一流”高校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等;150余人通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方式,选择去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绽放青春。

今年6月即将本科毕业的藏族学生索朗央宗,已经通过中央选调西藏专项计划遴选考试。毕业后,他将奔赴吉林省,在广阔的东北黑土地上将自己所学的育种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

“在吉林工作、锻炼几年后,我会回到家乡日喀则,用专业知识为西藏的农业发展培育优质种源。我要像学姐卡得艳一样,为家乡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发展作出贡献。”索朗央宗对未来充满信心。

“到基层一线‘自找苦吃’,到民族地区壮筋骨、长才干,是很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的选择。”“红鹰”训练营指导教师艾孜买提说,“我们加强对训练营各民族学生骨干的思想引领,引导他们毕业后到西部去、到家乡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卡得艳来自新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她,本来有机会继续深造或进入大城市的研究院工作。但她几经犹豫,最终以选调生的身份回到新疆,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事业中。

卡得艳说:“在校时,老师总给我们讲校友、国家青稞专项首席科学家尼玛扎西的故事。小时候被家乡哺育、被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关照,如今我们学了技能和文化,也要用新思路、新知识反哺家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闫祖书表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需要,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民族大学生骨干,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