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培华学院坚持围绕中心、融入大局的服务意识更加自觉,坚持心系学生、精准服务的氛围更加浓厚,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服务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服务保障学生成长成才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融入思政元素教育服务育人,“融”字为先。秉持“思政育人就是最大的政治”理念,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搭建学习载体和平台,不断延伸思政课堂,持续开展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实践教育、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教育、新学期开学季“四个一”教育等作为实施“铸魂工程”的基本依托,嵌入思政课教育内容,增强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同时要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场馆、历史博物馆、国防教育基地、校史馆,实现课堂理论灌输和实地参观、红色基因熏陶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理论涵养和品德修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握大学生认知、态度和行为规律,关注其需求、品格、情感,落实校院两级领导为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二级学院开辟“院长/书记”接待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创新思政课方式方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以5个课程思政示范中心为“点”,4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线”,以全部课程为“面”,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向。
推动就业服务端口前移,“实”字托底。围绕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学习互助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室、就业创业指导站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构建“全方位、一站式、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打通就业工作“最后一公里”,助力学子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专业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实习与就业岗位的对接。定期组织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邀请企业代表、行业精英和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为就业服务工作出谋划策、提供指引。依托学生社区,通过宿舍走访、线上平台、零距离接触学生等方式,及时了解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收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持续深化政校、校企、校地全面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新路径。学校领导带队,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优化职业生涯课程体系,携手企业联袂打造50门校企合作共建共讲课程,累积超过300个行业企业课程资源库与6000多个实战案例,同时建立了17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双师同堂”等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训、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展示基层就业、西部志愿者、创业典型、名校深造等优秀毕业生案例,激励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依托微信公众号、就业信息网,形成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多途径促进人找岗位的机制,为学生提供便捷、精准的就业资讯,提升其获取就业信息的效率。2024年,学校举行大型招聘会10场,开展职业生涯专题讲座29场(次),759家企事业单位为在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一万七千余个,参加活动学生达2.2万人次。
搭建多元平台“一站”解忧,“快”字为要。利用召开恳谈会、问卷调查、举办学生接待日、双向讲评会等契机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暖心通道,收集意见建议,让学生畅谈心声。对学生反映的解难不力等问题进行整治,规范工作秩序,搞好工作统筹,积极为学生减负。采取“建立联系制度、制订家访计划、真情实意走访”的方法,探索走开“学校+家庭”联培共育的路子,把“师生常谈心、家庭常走访、情感常交流”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全方位、多渠道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靶向服务”做好各项工作,进一步营造促进学习、助力成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12345”合理化建议网络服务平台,做到民意“码”上说,实事马上办,工作人员收到诉求后,当天受理、当天交办,确保每一条反馈都能在24小时内得到初步回应。强化结果导向,组织学生对反映的诉求建议调处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切实做到服务育人走心更走实。
供稿:西安培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