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会动的国画吗?
西安博物院有一幅“流动”的《辋川图》。参观时,游客不仅可以看,还能触摸这幅图,感受王维笔下辋川的诗情画意。
高清大屏上,跟随游客手指的滑动,青绿的群山逐渐远去,掩映在树丛中的“终南别业”缓缓显现。亭台楼榭里的人物儒冠羽衣,或弈棋饮酒,或弹琴赋诗。画面中,云飞水动,偶有舟楫过往……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与王维一起信步漫游,听他吟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佳句。
从“看景”到“入景”,西安博物院运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这是西安市碑林区以“数字+”赋能文旅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碑林区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有机融合,着力培育数字文旅产业新业态,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
增强数字文旅新体验
参观博物馆时,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文物的背面、内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主人是谁?有什么用途?文物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戴上AR眼镜,答案就在眼前。
“佩戴AR眼镜参观,就能看见不一样的博物馆!”2月16日,西安博物院文化创意部负责人王冬华拿起导览台上的AR眼镜,向记者介绍,“游客走到展柜前,就可以看见藏品信息。”
“打开第21个。”记者戴上AR眼镜后,说出文物编号,一条威风凛凛的金色游龙灵动地浮现在眼前。龙身上的鱼鳞纹清晰可见,背部的锯齿状龙鳍整齐而挺拔,强健有力的腿部筋肉突起。
画面出现的同时,AR眼镜开启智能语音讲解:“现在您看到的是来自唐代的文物鎏金走龙。它长18厘米,高10.8厘米,出土于大明宫遗址……”
AR眼镜基于现实展厅的空间,利用视频、音频、3D云渲染、三维成像等虚拟内容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将以往不可触碰的文物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全方位、沉浸式感受文物之美。
近年来,西安博物院以科技赋能博物馆场景,用数字技术传播文物故事,推出了“元宇宙”文创平台、AR眼镜智能导览、数字文创植入展览、游戏植入等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陈出新,在现有数字化项目的基础上,突出交互式体验,将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现代元素有机结合,为文物‘活起来’注入更多活力。”王冬华说。
技术支撑
丰富数字文旅新业态
2月8日,西安永宁数字文旅基地的数字展厅,环形巨幕上的卷轴缓缓展开。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山溪倾泻,竹影婆娑,彩蝶飞舞,数字光影书画展《董扬花鸟画集》将静态艺术与动态演绎巧妙融合,生动展现国画的魅力。
“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抓住大众的眼球,会让更多人爱上文物、爱上优秀传统文化。”西安永宁数字文旅基地理事长李丑介绍,未来,公司将积极开发创新数字化应用服务和数字化文旅产品,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如今,数字化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创新产品和优化游客体验的核心动力,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全新体验,成为文旅消费新的增长点。
CityWalk作为一种城市运动新潮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在沉浸式街巷游领域,西安启莫里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走在探索前沿。
“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是西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片区,我们尝试通过讲述一个个完整流畅、引人入胜的故事,将碑林区的经典文化遗存串联在一起,用故事情节打造沉浸式的城市街巷游线路。”该公司合伙人刘雨说。
在碑林区,一大批数字文旅上下游企业展示了科技赋能文旅的无限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在数字文旅赛道上密集布局,全区数字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池春水”被激活。
政策引领
打造数字文旅新名片
近两年,碑林区频频涌现出别具一格的数字文旅产品: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笔锋处·见大唐”书法数字体验互动厅,游客可以通过智能大屏、三维动画、互动投影等数字化手段解锁盛唐书法名碑,触摸历史经典;
——西安博物院推出“文物复活计划”,用3D打印技术创作出赛博朋克风格的镇馆之宝——唐三彩腾空胡人骑马俑,吸引了众多年轻人争先打卡留念;
——西安市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联手非遗传承人胡朝梁,制作完成木雕作品《四季如意》系列数字艺术藏品,并借助深圳数艺通数藏平台对首部作品《四季如意·不负春光》进行市场化发布;
……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离不开数字科技的加持,更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近日,碑林区出台《碑林区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聚焦全区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形态、优秀历史文化遗存,以非遗数化、景区数化、商圈数化、文物活化为突破,从夯实产业基础、培育新型业态、构建资源体系和保障措施4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措施,为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成立碑林区数字文旅基金联盟、碑林区数字文旅产业智库联盟、丝路五城联盟,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扩大优质数字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新型文旅企业、文旅业态、文旅消费模式,让‘数字文旅’成为碑林新名片。” 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徐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