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在研讨会上作了以“走出去,求发展——有感‘陕军东征’30年”为主题的发言。
延安时期至今,陕西传统文化沃土和革命精神滋养了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一代代杰出的文学家。陕西文学拥有史诗性写作风格、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深邃的历史文化价值、深沉的精神风骨和慷慨激昂的美学风格。
10月15日,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陕西文学的时代使命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举办。5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陕西文学的时代使命与高质量发展路径,阐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陕西文学的新使命、新担当。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建康说:“陕西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陕军东征’30年之际,期盼本次研讨会能进一步促进陕西文学发展,让陕西文学在中国文学舞台上再创辉煌、再攀高峰。”
阐释“陕军东征”的意义与陕西文学传统
1993年的“陕军东征”是陕西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值得铭记的事件。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白烨作为“陕军东征”的亲历者,从陕西作家蓄势多年的群体“爆发”、长篇小说长足崛起的鲜明标记、新的文学时代登场的确切信号3个方面,阐释了“陕军东征”的文学意义。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燕芬分析了“陕军东征”背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根源,认为“陕军东征”促进了陕西作家长篇小说创作“优胜情结”的形成。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建军总结:“柳青的创作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普世的人性内涵、与读者形成审美结盟的特点,‘柳青传统’被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继承,从而在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李跃力阐述了新文化运动中在北京的陕西籍学生的社会文化活动状况,以及与“陕军东征”形成的时空呼应。
著名作家贾平凹表示:“陕西文学在经历了1993年到2023年30年的发展后,已到了再攀高峰、再创辉煌的关键阶段。陕西文学要传承好陕西地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冲破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不断创作出新的佳作,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出新的贡献。”
呼吁整理“文学陕军”批评资料
扎实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挖掘已沉入历史深处的史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高度重视“陕军东征”史料的搜寻。研讨中,他以一篇题为《“陕军东征”的知识考古》的论文为切入点,谈及现有“陕军东征”研究史料匮乏和研究滞后的问题,呼吁学界抓紧搜集整理“陕军东征”史料,编纂一套史料翔实的研究资料丛书,呈现“陕军东征”完整可信的历史面貌。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继凯认为,陕西的文学批评在陕西文学走向全国和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他提出“陕西文学军阵”的概念,并结合自己正在编写的《陕西文学批评史》,提出编撰陕西文学批评史料集的设想,呼吁尽快整理“文学陕军”批评资料。
推动陕西文学“走出去”
陕西文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思想。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国平直言,陕西文学批评家是陕西文学的思想部队。批评家对陕西作家创作的启迪与提升不仅存在于学术文章中,也存在于丰富的陕西文学生活中。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陕军东征”显示出强大的思想能力。陕西文学创作要继承“陕军东征”“走出去”的特点,跟现代哲学美学接轨,提炼出新的审美见解和生活样态,思考人类社会共有的本质性需求,实现陕西文学“走出去”的愿景。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朴宰雨详尽地介绍了“文学陕军”在韩国学界的研究状况,展示了贾平凹、陈忠实、路遥的作品在韩国的翻译、研究成果,希望能以“文学陕军”为桥梁,推动陕西文学的海外传播。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刘宁提出,在时代巨变、媒介革新、文化转型的背景下,陕西文学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要突破瓶颈,在表现复杂现代都市生活和新兴乡村生活、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等方面,推动陕西文学“破圈”,突破文学原有的界限,在泛文学视域下实现纸质文学与现代传媒、数字化的结合,从而助力陕西文学高质量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文学将汲取历史经验,面向未来,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穿透力、审美洞察力、持续创造力,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