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榆林学院:构建“引育留用”新格局 打造区域人才新高地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10-23 10:54 作者:尚莹

人才队伍是高校建设的关键支撑点,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榆林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省市人才战略布局、聚焦更名大学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端人才﹢团队﹢科研平台”引育模式,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形成引才聚才育才的“强磁场”,打造区域人才新高地。

党管人才彰显制度优势。2021年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人才工作格局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供给持续加大、人才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人才培养平台持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持续增强。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扑下身子、甩开膀子、持之以恒、团结一心抓人才工作,开创了人才工作新局面。将人才工作写入追赶超越专项任务,逐步在全校形成了人才强校的共同认识,切实把“人才强校”战略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实践。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了校院两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人才工作的领导和运行机制,科学系统谋划学校人才工作方向性布局和具体举措。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领健康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认同。

“办好一所大学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和竞争中成长成才能力,举办此次教师专题培训班就是一个举措。学校赓续红色基因,发扬奋斗精神,奋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党委书记张新柱在学校教师暑期培训班上的讲话,为学校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把脉定向、绘制蓝图。

人才队伍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以来,学校每年斥资6000万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几顾茅庐、多番恳谈,从西安交大引进了常春然、王进仕等高水平人才。引进本土专家张应龙,加强与邵明安院士团队合作。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合同制引进5位外籍专家。学校现有博士257名,近三年就引进了144名。量体裁衣,开发本校人才潜力。对青年人才队伍成长,高层次人才引培,学校在政策牵引和扶持方面持续发力,出台了《榆林学院教职工攻读学位管理办法》,鼓励广大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水平,博士在读期间可以参加职称评审,教学工作量视为合格。近三年,本校培养并已经毕业的博士有26名。目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132人。2021和2022年,晋升教授56名,副教授134名,4人入选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1人被评为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1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人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领军人人才,3人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

“我是通过第五届榆溪学者论坛了解到榆林学院的招才引才政策,特别是从待遇条件中感受到了榆林学院招贤纳士的诚意。”新进博士魏文鑫说,“入职后,我更是切实感受到学校各项人才引进待遇和政策的落实,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对于硬件方面也是有求必应,在这里开展教学、科研的工作,条件十分便利……”

教师荣誉体系进一步完善。重视荣誉体系建设对激励全校教职工干事创业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励全校教师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实施“榆溪学者”遴选计划,设置硬杠子,助力教学科研一线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人才向上发展提供更多阶梯,两届共遴选17位青年才俊。设置“最美榆苑人”荣誉,旨在表彰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实施“四有好老师”评选活动,两届共表彰20位一线优秀教师,发挥优秀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激励教师自觉涵养高尚师德,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

“榆林学院是一百年来无数榆林学院人赓续接力干出来的,正是一代代的榆苑人的坚持奋斗精神,才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才有今天的百年芳华。”最美榆苑人屈雷教授代表从教30年教师发言时说,“榆林学院集聚着大量掌握各类特殊才能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努力让每位教职员工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分门别类、岗责酬明确,多劳多得、鼓励拔节,让人才发光发热……”会后,屈雷教授与同在学校奋斗了30年妻子相视而笑,让大家为他们留下这珍贵的一瞬。

人才队伍效能持续增强。近年来,科研经费连年破亿,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28项,陕西省三大科技奖8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在Web Science表学术论文381篇,他引1912次,学校排名稳步增长,武连书2023年大学排名524位,陕西省内22位,师范排名72位。研究生培养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151篇,SCI检索33篇,其中SCI一区8篇;申请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我校研究生还获得了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1项,陕西赛区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10项,第十一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3项,第六届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展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等。

科研处处长高平强说,学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横向科研经费空前增长,纵向课题也成质的飞跃。学校坚持质量导向,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注重标志性成果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着力破除“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

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科研经费立项1.53亿,到账经费1.34亿,2022年科研项目立项总经费1.68亿,到账1.4亿。2021年,3个省级科研平台落户我校。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围绕榆林主导产业开展合作研究,经费1117.554万元。与陕西双翼煤化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价值2000万元的项目合同,合力推动榆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榆阳区政府共建3400亩“榆林学院产学研基地”,总投资9800万元;与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共建农牧学研融合中心,总投资1500万元。2022年,多项成果入选秦创原第五届高校科技成果展,3项实现转化,转化金额达2300多万元。陕北沙区饲料桑生态化利用与开发、陕北矿区水资源保护技术2支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上榜。兰炭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在2家企业成功推广,合同金额4600万元。榆林学院与榆阳区人民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学院,总投资2.7亿元。不断提升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校长许云华说,学校切实把人才工作放在全校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以更高的站位、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各方面人才,切实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与地方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切实服务好地方,奋力谱写榆林学院新百年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新增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学术学位授权点——化学,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数学、思政)、体育、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和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达到9个。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获批12门省级一流课程,2个省级一流专业,省级课程示范课1门,省级示范中心1个,生物科学专业接受了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察。获批国家级新工科1项,国家级新农科1项;省级新文科建设项目2项、新工科项目2项。我校作为参与单位,协同天水师范学院牵头完成的“西北地区地方高校学生成长差异化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获甘肃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与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合作举办的石油工程专业本成为国内首个举办石油工程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迎来首批55名学生。国际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2023年学校完成了国际创意学院(ICC)项目5个专业首届招生,本科、硕士学历留学生数量达到26人。

“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等6个国家和地方战略专业,撤销6个专业。”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毕台飞表示,今年学院329名毕业生中,有151人考研被录取,其余178人目前已签约事业单位、国企、民企的占比达80%。

人才队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一是加大人才专项经费投入。学校设立人才专项,用于高水平博士和高层次人才引育,2021年起每年斥资6000万用于人才引育,2023年起继续加大才专项经费投入达一个亿每年。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榆林学院师德建师风考核办法》等文件,修订《榆林学院“榆溪学者”选聘办法》《榆林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榆林学院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实施办法》等多项配套措施文件,逐步建立起校院两级人才工作制度体系。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坚持以品德、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突出分层分类评价,进一步畅通人才“绿色通道”。

人事处处长姚学慧说,学校修订系列人才工程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人才发展定位、规范引进程序、提高人才待遇、强化聘期考核,不断增强引才聚才育才能力。大力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名师、青年英才等人才工程,着力构建层次分明、引育并举、专兼结合、衔接有力的人才工程体系;探索建立集“识才、育才、荐才、成才”于一体的青年科技人才培育模式,建大建好人才“蓄水池”。

建立教师干部竞争中成长新机制。学校党委制定了《榆林学院追赶超越专项任务及有关规定》,明确各学院专项任务、部门帮扶任务、干部“跑三”任务,存量30%绩效进行改革。建立以业绩为王考核导向,人人有任务、人人在其中,打破“大锅饭”,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教职工名利双收,极大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内生动力,竞争中成长的新机制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全校形成了见贤思齐,百舸争流的新气象新局面。

严加坤的研究方向是旱地农业,爱人张宁宁研究的是土壤侵蚀。因为专业对口,加之读博期间,他们与榆林有过工作交集。2017年7月,31岁的严加坤从杨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毕业后,夫妻两人一拍即合,带着1岁的儿子落户榆林。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享受副教授待遇……榆林学院爱才惜才的举措让夫妻两人免去后顾之忧,两人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目前,我主持了国家和省、市级的10多个科研项目,参与了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严加坤坦言,晚上11时离开实验室,早上5时回到实验室,早已是常态。教学之余,他经常深入企业科研项目实地了解情况,“要把最前沿的东西带到课堂上”,成为他工作最大的动力。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榆林学院人才工作良好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人才工作领导体制逐步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即将开启的榆林学院第二个百年,学校将不断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创新平台,紧紧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奋斗目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久久为功的态度,追赶超越的气魄,攻坚克难的勇气,团结一致向前看、步调一致向前进,切实把人才工作抓好、做实、落细,着力构建人才成长成才新生态,聚力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实现了人才总量、人才素质和人才贡献率的大幅提升。为创建党和人民满意、市委市政府满意、全校师生满意的“三满意”大学而奋斗!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