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西安易俗社 百年剧社扬正声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16 09:01 作者:赵茁轶

易俗社文化街区一角。记者 赵茁轶摄

易俗社秦腔演员下乡演出现场。易俗社供图

西安易俗社外观。记者赵茁轶摄

它被戏剧大师田汉称为三大最古老剧社之一;

它让鲁迅在西安讲学期间五度前往。时值其成立12周年,鲁迅临行前赠予“古调独弹”匾额;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与时代、与历史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在战争年代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它站在时代潮头、勇于创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实现了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它是闻名于三秦大地的秦腔剧社——西安易俗社。

易俗社百年不息,与中华民族一同守望。111年来,它在岁月流转中与时代共振。

■ 移风易俗助教育

推开西安易俗社的大门,院内陈设精妙别致,大气典雅。“社树”海棠树默默守护着古朴的剧院,让人仿佛回到曾经的岁月。

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等受辛亥革命感召的166位文人志士,在西安发起成立了一家秦腔剧社——易俗伶学社(后更名为易俗社)。剧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编、导、演于一体的新型秦腔艺术团体。自此,秦腔不再仅仅是一门有着悠远历史的艺术,更有了宣传民主思想、教育民众的作用,为新文化运动作出了贡献。

建社初期,易俗社面向社会招生,这在当时轰动了整个陕西。当剧社变成了免费的学堂,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纷纷前往易俗社,希望在这里能够真正学习到文化知识。百余年来,易俗社培养了数千名创作及演职人员,其中不乏刘毓中、孟遏云、肖若兰、陈妙华、全巧民等众多秦腔艺术大家,创作演出《三滴血》《软玉屏》《双锦衣》《翰墨缘》《西安事变》等优秀剧目。

进入新世纪,易俗社依旧在培养文化人才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在西安易俗社工作了30多年,西安易俗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惠敏莉亲眼见证了西安易俗社的变化。让秦腔走向年轻人,焕发新的时代风采是惠敏莉最大的心愿。为此,她奔走于多所高校,开设秦腔公益讲堂,讲述秦腔之美、流派渊源等知识,把热爱秦腔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里。

“秦腔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惠敏莉说,“创社百年来,易俗社培养的人才数以千计。这些在易俗社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共同在戏曲舞台上发光发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以不断更新的剧目继续承担着移风易俗的作用。我希望能继续为保护传承发展秦腔艺术努力奋斗,带领新一代易俗社人唱响大秦正声。”

■ 奏响新时代强音

10月10日晚,铜川剧院内掌声连连。舞台上,西安易俗社创排的大型原创秦腔历史剧《昭君行》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

这已不是易俗社首夺大奖。载誉归来、再度出发,西安易俗社计划携大型原创秦腔历史剧《昭君行》亮相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等活动。此外,西安易俗社还将以“一条丝路两城歌”为主题,开启青海、新疆、甘肃、浙江、福建等多地巡回演出,让大秦正声传遍大江南北,为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贡献艺术力量。

如今的西安易俗社,已被视为秦腔文化的特有品牌,成为西安乃至陕西的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改革开放后,易俗社与时俱进的“戏单”不断推陈出新:《柳河湾的新娘》《李白长安行》《党的女儿》《织梦人》《劳模刘西有》《昭君行》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先后荣获省部级大奖200余项。与此同时,《三滴血》《双锦衣》等传统剧目在复排中焕发新生。

西安易俗社始终面向基层、扎根人民,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发展宗旨,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一代又一代秦腔艺术家薪火相传,为人民放歌、为时代击鼓、为秦腔艺术奉献青春。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不断满足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易俗社的艺术家们不忘初心,唱响秦腔,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 百年剧社焕新生

10月4日,易俗社文化街区戏台上,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得主李树建、柳萍两位大家为广大戏迷演唱拿手好戏,台下叫好声连连。当日有雨,却没能减少市民游客对戏曲的热情。观众们站在台下,一手撑着雨伞,一手举起手机录像,不愿错过台上的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中秋国庆假期,西安易俗社开启了28场“群英荟萃三秦地·梅花云集易俗社”国庆演出周系列活动,汇集全国十大剧种、12朵“梅花”,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精彩纷呈的演出让戏迷乘兴而来,满意而归。集“馆、展、演、商”于一体的易俗社文化街区让市民游客在感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又能在融合街区内放松休闲。

2021年9月14日,易俗社文化街区正式开放。这是一个以百年易俗社为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区,包含易俗社剧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戏台、开放式美食街区等区域,是全国首个以秦腔戏曲文化为核心的街区。知名秦腔剧院与网红街区的“强强联手”,赋传统以时尚,予娱乐以内涵。易俗社文化街区以千年秦腔文化为灵魂,以易俗社演出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展览为载体,已经成为展现西安城市文化和秦腔文化的新窗口。当市民游客进入街区,浓浓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古老秦腔艺术的厚重感和现代文化街区的新鲜感在这里巧妙地融为一体。

“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西安易俗社长期以来不曾更改的信念。”惠敏莉说,“易俗社文化街区肩负着向观众传播秦腔文化的使命。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位市民游客都能感受到秦腔艺术的魅力,体会到西安的城市风采。”

易俗社文化街区内,老字号饭店门口排起长队 ;“东邦哥”80后情景式主题街区还原了20世纪末的西安城市风情;易俗社剧场里,经典折子戏专场精彩上演;戏台上,或悠扬婉转,或苍凉铿锵的秦腔时常传来……

百年易俗社,仍走在弘扬秦腔的漫漫长路上。秦腔已然融进秦人血脉当中。一代代秦人在传承中勇于创新,继续吟咏着一片地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易俗社院内,海棠依旧,顾盼生姿。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