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科大学子参观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资料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80多年前,一声“到延安去”响彻中华大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从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克服种种困难奔赴延安。是什么力量吸引这些有志之士冒着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暑期,带着这样的思考,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社会实践团的成员们,前往延安、榆林等地,深入挖掘延安时期工业创建的历程和意义,拓展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亲眼看到这些曾经支撑起边区发展的工业遗址和革命先辈的旧居,我们深受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用所学的知识,为这些工业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陕科大学生梅雨欣表示。
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测绘、宣讲,实践团各小组在延长、延川、志丹、安塞、绥德、子长等地,实地走访乡镇19个,寻访遗址,挖掘整理一手资料,全面了解了工业遗址的现状和保护程度,并建立遗址考古档案。
为确保调查结果全面准确、科学系统,实践团采取普遍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实地调查与查阅档案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利用现场拍摄、人物访谈等手段,对遗址遗迹点的文字、图片、影像信息进行全面记录。实践团成员先后访谈当地居民20余人,了解遗址的由来、发展脉络,加深对边区工业发展的认识。同时,与当地政府、革命历史文物部门的干部、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全面了解遗址遗迹的保护情况、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及其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为了探寻遗址遗迹,实践团成员辗转于山山峁峁、沟沟壑壑,头顶烈日,用镜头记录遗址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感受着革命先辈的责任与担当,感悟着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革命先辈一切为了人民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一位实践团成员都深受鼓舞,即便是一孔坍塌的窑洞、一块风蚀的砖头,同学们都能收获惊喜,如获至宝。
实践团成员在延安市宝塔区延园纸厂遗址,采访了85岁的老人王海有。老人深情的讲述,让实践团成员仿佛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我们明白了有志之士当年为什么奔赴延安,因为那里是理想之城。我们也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业艰辛。我们要让这些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发扬斗争精神,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实践团成员表示。
为了完成记录,实践团成员实地确认每一处遗址的年代、地理坐标、保护级别、公布批次、使用现状、残损原因等情况,通过定位测绘仪准确记录工业遗址各维度信息,对遗址现状进行全面拍摄记录。每日实地调研后,实践团成员都会对当天的调查情况进行总结,并发布推文。
此次调查中,实践团成员征集到有关历史照片800余张、中文资料书籍10余份(册),采集口述音视频资料480分钟;强化调查结果运用,形成了调查成果,提出了保护利用建议。
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持续深入研究阐释革命文物内涵,用革命文物拓展教育功能。今年6月,他们与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所属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管理处、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联合,举办“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工商业”“近现代女性科学家人物志”“陕甘宁边区工业遗产保护展”3个主题展览,持续推进红色革命展品征集及展陈工作,集中征集陕甘宁边区红色革命展品6批次共493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