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西安工业大学组织500余名学生,成立60余支大学生实践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成长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3-08-16 09:35 作者:甘甜 杨飞

西安工业大学大学生实践队队员在东庙村指导孩子们进行水火箭发射试验。记者 甘甜摄

“在1800平方米的吊篮西瓜种植大棚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化的智能种植设备。除了种植西瓜,这里还可以种植樱桃等特色作物,在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群众在‘家门口’的就业率。”8月11日,西安工业大学党建领“樱”实践队队员李靖同记者分享自己在澄城县冯原镇吉安城村的所见所感。她说,自己通过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可喜成果。

今年7月,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西安工业大学组织500余名学生,成立60余支大学生实践队,奔赴省内多个乡村,聚焦乡风文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科普等领域进行调研,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用知识与专长给村民们“出点子”,用行动助力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为乡村增“颜”提“质”

“谢谢你们,让村子更美,让村民生活更加舒心。”看着村里鲜艳的彩绘文化墙,商南县十里坪镇马王沟村党支部书记陈朝胜竖起了大拇指。

在马王沟村,西安工业大学“乡景新生·以艺促兴”实践队根据村落特色进行美化提升设计,共绘制“文化振兴”“乡村生活”“全面小康”“乡村环境”等15面彩绘文化墙,多维度描摹与宣扬当地文化、传统民俗以及乡村振兴的成果。

“未来,我们将继续利用专业优势,通过举办美术作品展、拍摄宣传短片等形式,宣传乡村的新变化。”实践队队员周泉池说。

不仅如此,实践队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蛟龙跃,狮子吼,头角峥嵘精神抖。”绥德石雕的鲜明特点,给西安工业大学恋“链”乡情实践队队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绥德县,实践队队员同绥德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座谈交流,就绥德石雕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绥德石雕文化,实践队队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绥德石狮子造型为基础,借鉴传统石雕技艺,将现代流行的“萌”文化融入创作,设计出一组具有陕北地域特色、符合现代审美的吉祥物,使其衍生品能进行市场交易。

鲍武文说:“这些吉祥物的设计,既保留了绥德石雕原有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能让更多人关注和喜欢绥德石雕,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为产业发展献智出力

在富平县曹村镇太白村,西安工业大学“青心向党·同心筑梦”实践队深入学习了解柿子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总结归纳太白村在柿子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成效,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形成报告提供给当地政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在报告中,实践队建议,太白村的柿子产业发展可从“一产独大”向“多产融合”转变,释放更多乡村发展新动能;延长柿子加工全产业链条,提升柿子附加值,加强仓储保鲜与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实施柿子产业品牌发展战略;培养吸纳更多乡土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民增收?”在富平县庄里镇、留古镇,西安工业大学“萤火探兴”实践队队员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同农户面对面交流,了解农业机械类型、数量、性能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调研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实践队队员王皓表示,他们将利用专业知识,努力解决留古镇在花椒、辣椒的精密采摘及辣椒分装挑选过程中机械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优化庄里镇黄窑村无人机使用相关问题。

点亮乡村孩子的“科技梦”

“老师,水火箭是什么?可以飞到多高的地方?”“飞机是怎么造出来的?”科学试验中,城固县宝山镇东庙村的孩子们天真地发问。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教的力量。西安工业大学“同心振乡”实践队走进东庙村,为村里的孩子们进行科技知识普及,并带领他们进行实践活动。

依托西安工业大学在东庙村成立的“兵器小镇”科普中心,实践队队员为孩子们讲解水火箭、航模以及木制皮筋枪的基本原理。一场场新奇有趣的科学试验,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情。

实践队还同东庙村村委会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未来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东庙村持续开展科普活动,点燃更多乡村孩子的“科技梦”。

据介绍,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西安工业大学不断总结探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基地项目相结合,拓展实践资源,将暑期“三下乡”活动打造成“行走的思政课堂”。截至目前,全校共有5000余名大学生参与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