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将专业技术人才从“论文困境”中解放出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3-06-16 10:41 作者:伍里川

  6月14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称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科学制定职称评价标准。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中不得简单设立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硬性要求。有了此规定,中小学教师等从业人员就可以一脱“论文窠臼”,把专长和工作重心放到本职中去。

  去年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便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解职称评审中的“一刀切”、简单化问题,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其中,要求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卫生、工程、艺术、中小学教师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评价指标等。就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而言,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

  在中央的明确要求和各地的积极探索下,“不将论文作为职称评审主要指标”成为大势。这是对民间呼声的郑重回应。

  长期以来,医生和中小学教师在面临职称评定晋升时,深受论文门槛困扰。我有朋友在中学做教师,也有亲友从事卫生行业。他们都感到,撰写和发表论文难上加难。他们中不乏优秀教师和医生,但因为无法突破论文关,而困于中低级职称。一位朋友,书教得很好,声誉颇浓,但因为拿不出像样的论文,而只能望职称兴叹。论文写作,是极其专业的事务,需要沉淀和深思,容不得浮躁。可是对基层教师和医生来说,拥有一份宁静不被打扰的时间去写论文,太难了。

  时间和精力还是表面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是,职称评审过于强调论文存在明显的理念误区:无论是研究性岗位还是偏实践岗位,若想参与职称评定,都必须受论文指标的约束,否则就不能“进阶”。然而,类似教师和医生等岗位,绝大多数并非研究性岗位,没有以“研究型身份”撰写专业论文的必要。在工作性质和论文要求并不相称的情况下,用论文来衡量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失之偏颇。

  更令人担心的是,其间,为了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应论文,一些原本专注于本职领域的从业人员,为了勉力跟上节奏,不得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经营论文”,甚至要设法钻入各种灰色领域,违规、受骗不说,还失去了知识分子的体面。这样的乱象,和职称评审尊重人才、厚待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

  将医生、中小学教师等从业人员从“论文困境”中解放出来,打破荒诞的“论文枷锁”,是对人才的应有尊重。实现这一目标,要纠正职称评审一刀切、简单化等问题,突出职称评审的科学性、专业性。同时,也要通过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弘扬以实绩论短长的评审新风,为那些岗位表现十分突出的从业者获得更多机会。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