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兴平教授(左二)给研究生讲授单轴压缩试验机的应用。
开学仅仅一个月,西安科技大学就晒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首季度累计签订合同2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破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6%。这为学校实现年度科研经费的“连级跳”目标开了个好头。
“西安科技大学将科研工作落实落细作为重要抓手,聚焦‘三个年’活动,出真招、见实招,打好开年主动仗。”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蒋林说。
“交朋友” 为科研合作广开新局
“高校要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特色,加强校地、校企、校校之间的多维合作。这是我们职责所在、使命所在。”西安科技大学校长来兴平说。
来兴平认为,广谋发展的着力点在广开新局,广泛合作的立足点在广交朋友,要充分发挥西安科技大学在能源、安全等领域的突出优势,多找共同点、合作点。
2023年开年以来,西安科技大学校领导带队高频次与中储国能(陕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能包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陕煤榆北煤业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座谈,与湖南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兄弟高校展开协同发展交流,为共建高层次的联合平台、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刚开学,学校就签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0余项,立项经费突破68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2023年,科研经费首季度以新纪录开局,让西安科技大学科研人员振奋不已。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翟小伟说:“西安科技大学将在鼓励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上不断发力,下一步,积极对接政府需求、匹配地方产业、协同科教发展,让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促进科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变阵型” 为科研服务提质增效
紧扣科研工作规律,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基点,近年来,西安科技大学从顶层设计入手,多部门协同推进,在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业绩认定、职称晋升、绩效评价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凸显制度体系的“指挥棒”作用,促进科研工作提质增效。西安科技大学不断优化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激发科研主体的内生动力。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阵”,在合理让渡管理权力的同时,提高了服务能力,有效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使科技创新焕发新活力。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经费包干制、国家基金专项管理办法、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落地,给科研人员吃上了资源支配的“活血丸”和权责明晰的“定心丸”,真正把“应不应做”的价值判断和“能不能做”的技术判断排好序、用得对。
西安科技大学安全学院教授王伟峰通过灵活的政策运用,创办了陕西西科智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于去年正式签约入驻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目前,公司已拥有15项知识产权,12个产品获得煤矿安全认证,2项价值500万元的专利成功实现了技术落地。聚焦能源安全领域的“矿井胶带火灾监测预警与智能管控系统项目”以成熟先进的技术,实现了矿井胶带火灾由被动治理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预计将形成转化收益10亿元。谈到企业负责人这个新身份,王伟峰深有体会:“学校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让老师的科研创新有了更多的落地机会,让科技成果有了更通畅的转化渠道。”
在这些“指挥棒”的调动下,近3年,学校科研经费连年迈步子、上台阶,从2.3亿元到3.8亿元,增长率达65%。
“进平台” 为科研转化赋能加速
今年1月,陕西省科技厅2023年度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入选名单公布,西安科技大学“矸石充填绿色开采长距离输送管道光纤监测技术‘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等18支科研团队位列其中。目前,学校已经有28支科研团队嵌入秦创原触发的“两链”融合机制之中。
围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专职人员岗位设置及职称评定”“横向节余经费出资入股”等3个方面的试点改革,西安科技大学为科研人员解决了成果权属、转化收益等后顾之忧。
依托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科技部“111”创新引智基地,学校的智慧安全与应急救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功入驻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此外,西安科技大学已获得春种基金投资金额1820万元,引导科研人员在秦创原创办企业23家,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正逐步释放。
持续向好的成果转化生态给予了学校科研人员放开手脚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底气。
西安科技大学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负责人王振平说:“学校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为老师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政策条件。”落地秦创原一年多来,王振平瞄准“矿井一通三防智能管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等方向,先后与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企业达成8项合作协议,实现成果转化4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