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马海娟教授带领《延安文艺运动史》课程团队成员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为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通讯员 李朝琴摄
11月21日一大早,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巍然矗立,鲜艳的党旗迎风招展。
延安大学文学院党委组织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陕甘宁边区新闻史》、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延安文艺运动史》课程组的成员在这里进行现场教学活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这样的现场教学活动,已成为延安大学文学院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常态化场景。延安大学文学院通过开展沉浸式教学,让师生进一步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凝聚起磅礴的发展力量。
“党建+教学”
以延安精神育新人
“老师们在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中经常融入延安精神、延大校史校情和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使我们受益良多。”延安大学文学院2019级秘书学专业学生高佳幸说。
“专业课程融入家国情怀和新时代青年担当奋斗的故事,使课程内容更为丰富、特色更为鲜明。”在高佳幸看来,文学院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令人耳目一新。高佳幸和不少同学最喜欢的课程就是文学院教授惠雁冰讲授的《红色经典导论》。
《红色经典导论》教材由延安大学文学院惠雁冰、马海娟、申朝晖、侯业智四位老师共同编著。该书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深度融合,一经推出,就受到学生喜爱。目前,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已达1万余人,300多所高校8万余人在线完成了教材阅读与课程学习。学生对课程教材的满意度达到94%以上。
在文学院党委的邀请下,一批批知名专家学者被请进来,他们手把手指导青年教师过教学科研关。近年来,学院的多名青年教师荣获教学名师、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能手和教学标兵等称号,多门课程获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一批优秀课程思政成果脱颖而出:《陕甘宁边区新闻史》课程入选全国首批党史类课程联盟课程并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红色经典导论》《路遥小说导读》两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红色经典导论》教材荣获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党建+学生工作”
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延安大学文学院党委把“党建+学生工作”当作重点来抓,制定目标和方向。
文学院党委书记党子奇介绍,在“党建+学生工作”中,学院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围绕培养具有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总目标,推进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走深走实,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文学院党委用延安精神熔铸师魂。该院完善了学习体系和学习制度,扎实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通过开展支部书记讲党课、组织生活会、教研室活动、主题党日活动等,引领带动学院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
文学院党委教工党支部推行“一核心两融入六推动”双带头人党支部建设模式,教师党员一对一联系学生,常态化开展党建进宿舍活动,面对面与学生交流座谈,听学生所说、想学生所想,全心全意为学生、为学院发展服务。
“党建+社会服务”
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延安大学毕业生、安康广播电视台青年记者李友奎成为紫阳县焕古镇东河村第一书记。他决心在东河村的小康路上写下自己奋斗的一笔。
在李友奎的积极联系下,延安大学文学院和东河村“结了亲”。在基层组织建设、返乡创业、农村有效治理、乡村宣传推广等方面,延安大学积极为李友奎出谋划策,提供建议和解决办法。
6月17日,东河村党支部与延安大学文学院党委教工党支部实行支部共建。李友奎说,农村党组织和高校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建共抓、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了党建引领力、基层组织力、发展推动力和党建工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实行支部共建,我更有信心和决心把村上的事办好。”李友奎说,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上心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就会大幅提升。
近年来,延安大学文学院党委还积极关注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当地社会发展难题,组织学生先后前往六盘山区、吕梁山区、秦巴山区开展社会调查。调研成果先后2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特等奖,对当地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