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一大早,太阳刚刚露出山顶,汉阴县平梁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王艳丽就来到学校“礼尚仓廪创客空间”。这是由旧粮站改造而成的室内劳动实践基地。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几年前把这个不用的旧粮站划拨给学校用作劳动实践基地。平梁镇茶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深厚,我们结合这些特点,设置了几个主题部室和功能区。”王艳丽说。
近年来,汉阴县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形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我们建立了教育局强力推动、学校清单化落实、全学科融合、全社会协作的工作机制,通过统筹校内外资源、拓展劳动实践基地、完善劳动课程设置、建立综合评价制度等措施,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走深走实。”汉阴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玲玲说。
在“礼尚仓廪创客空间”,农耕文化活动室的一面墙上画着“中国古代仓廪系统运作流程示意图”,地上摆放着有些破旧的石臼、笼屉、石磨、酒甑、耙子。整个屋内布置以“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农耕文化为主题,让学生对农民耕作场景、农户生活环境、二十四节气等有进一步了解。
“我们以农耕、茶艺等为主题,结合同学们在室外劳动基地种植的各种农作物,编写了劳动实践校本教材。比如在茶艺课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种茶、采茶、识茶、泡茶知识,还学会了制作茶点。”王艳丽说,学校将开辟的室外劳动实践基地,分块划分到每个班级。学生们在这里种了南瓜、萝卜、茄子、红薯、玉米、花生等,成熟的蔬菜瓜果可供给食堂。
“我们将劳动实践基地分配给全校22个班级,由班主任、任课老师指导,学生负责种植、管理等。学生们通过劳动实践学习种植管理等方面知识,加深对劳动最美丽这一道理的理解。”汉阴县平梁镇中心小学校办主任鲁焕焜说。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汉阴县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分层、分段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把地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有机整合,各中小学都开设了劳动教育特色课。有教材、有课时、有评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激发了他们爱劳动的热情。
汉阴县恒大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有近2000平方米,种植了20多种农作物和花卉。“劳动实践基地虽不是很大,但教育价值却很大,不仅为学生增添了生活的乐趣,还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他们从自然中获得知识,感受植物生长的奇妙。”汉阴县恒大小学校长赵丽说。据她介绍,不久前,同学们在校门口开展了“农耕研学,乐享丰收”义卖活动。新鲜的蔬菜加上稚嫩而响亮的吆喝声,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购买。学生们分工明确,有的吆喝、有的称重、有的收钱,不一会儿就将采摘的蔬菜售空。
为推动“田间课堂”走深做实,汉阴县各中小学校将劳动教育路径进一步延伸,与当地农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社“联姻”,打造“农业+”“工业+”“科技+”“民俗+”“红色+”“旅游+”“文明实践+”等校外劳动教育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基地参加助农劳动、公益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涧池镇中心小学、蒲溪镇中心小学、观音河镇中心小学还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资源优势,把蒲扇制作、拓印、陶艺品制作、雕塑、剪纸等融入劳动教育中,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
目前,汉阴县有56所中小学校和26所幼儿园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建成种植、农耕、养殖等劳动实践基地20个,8所学校获评安康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汉阴七叶莲农业基地和双河口古镇研学基地被命名为安康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