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陕西快板:辙韵唱新篇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09 08:17 作者:赵茁轶 雷家乐

QQ截图20221109081712.jpg

11月1日,竹韵斋陕西曲艺传承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合作院校西安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授课。记者 王熙摄

QQ截图20221109081725.jpg

打陕西快板需要的伴奏乐器竹板。记者 赵茁轶摄

QQ截图20221109081738.jpg

10月27日,正在排练的张珲和杨锦龙。记者 赵茁轶摄

“北风呼啸朔风卷,滚滚黄沙扑面寒。这万水千山路遥远,我们定要回长安。回长安,归大汉,哪怕再走十二年……”这是陕西快板《张骞归汉》的唱词,朴实易懂、富有节奏感,尤其是用陕西方言唱出来时,地域风情十足。

陕西快板是活跃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地方曲艺种类,朗朗上口、幽默风趣,深受百姓喜爱。在时代发展的今天,陕西快板与时俱进,讲述民俗传统,歌唱美好生活,反映民生需求。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让陕西快板焕发出勃勃生机。

■ 快板打出百年韵

陕西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灿烂的民间艺术。陕西快板是由民间的顺口溜和溜口辙借鉴莲花落、数来宝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同时吸收了山东快书、练子嘴、快板书的表演特点。民国时期,王老九、谢茂恭等民间艺人爱听戏、看唱本,模仿着戏里听来的唱词,将旧社会的不平之事编成顺口溜,在田间地头广为流传。这便是陕西快板的雏形。

1929年,陕西关中一带出现饥荒,王老九所在乡里的恶霸秦颂丞派人抢走了王老九家里的7斗粮食和4包衣物,还开枪打伤了他。王老九编了一首陕西快板的唱词记下了此事,引起当地民众的共鸣。之后,王老九的快板逐渐成了鼓舞人民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武器。这一时期的陕西快板较为广泛地反映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代表作品有《洋烟歌》《拉壮丁》《南山背粮》等。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工作者对陕西快板的表演形式与文本内容进行大幅度改造,以兼有写实感和浪漫气质的手法编创出一批颇具艺术性、思想性的红色经典作品,陕西快板开始走向现代转型的艺术发展道路。蕴含红色基因的快板艺术贯穿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始终,在新时代的文艺舞台上仍葆有鲜活的生命力,承担起艺术熏陶和思想启迪的双重任务,是一笔历经实践检验和筛选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

陕西快板厚积薄发,涌现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演员,代表人物有刘志鹏、杨宽心等。刘志鹏吸收了传统戏曲和山东快书的表演方法,使这种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得以推广和流传,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区别于其他曲艺种类,陕西快板以关中语言为准,高亢激昂、诙谐风趣,主要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锣鼓、快板等。打击乐器主要是四页瓦和七块板,其中四页瓦的打法在全国独树一帜,被视为陕西快板标志性的绝活。

“陕西快板可以称得上是文艺的‘轻骑兵’,简单通俗是它最大的特点。”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得主杨锦龙告诉记者,“陕西快板讲述普通人的身边事,观众都能听得懂,也都爱听。”陕西快板的创作扎根民间,从劳动人民中发端,自然也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9月25日,“陕西快板讲陕西故事”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走进西安市缪家寨社区,杨锦龙带来的陕西快板《猪八戒搬兵》,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直呼“没看够”。

■ 唱词书写新生活

9月16日,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仪式上群星熠熠。站在领奖台上的张珲,手握牡丹奖奖杯,心潮澎湃。

演员出身的张珲并不是首次登上领奖台,但让她激动的是,这次她是以作者身份上台领奖。她创作的陕西快板《猴子告状》和数位曲艺名家的作品同台竞技,凭借优秀的文学剧本和生动的表演呈现脱颖而出,最终获得本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张珲与杨锦龙是夫妻,两人时常一同进行创作。《猴子告状》以环保为主题,将猴、山、水和两棵树拟人化,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提及创作灵感,张珲说:“陕西快板是我表达生活的载体之一。我从小生活在秦岭山下,优美的秦韵秦声早已沁入心扉。仰望大山时,我会产生许多遐想,《猴子告状》便是秦岭山水给我的创作灵感。”接受采访时,她手边还放着一副竹板,便于在写词时找节奏。

陕西快板的作品大多反映百姓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陕西快板所表演的节目大部分是现代题材的新创作的作品,如《古城西安》《逛夜市》《戒酒》等,也有根据古典文学、戏曲故事改编,或从山东快书等曲种移植来的,如《猪八戒拱地》《鲁达除霸》《老侯赴宴》等。

不管题材如何变化,秦风秦韵始终是陕西快板从业者的根本。陕西快板就像一扇窗,将陕西的风土人情通过简洁明快的方式展示给大众,《欢迎您来西安》《燃烧的音符》等一系列带有地方特色的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三秦百姓的生活。《欢迎您来西安》中,臊子面、肉夹馍、千层油酥饼、金线油塔、粉汤羊血等各具特色的陕西美食被编进了本子里,令人食欲大振,秦腔、道情、面花、腰鼓、汉中渔鼓、华阴老腔、凤翔木版年画等也被写入唱词中,令人对陕西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杨锦龙说:“陕西快板接地气,能够在短时间把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陕西人质朴豪爽的性格特点表达出来,这就是它的价值。”

在创作过程中,陕西快板的表演者始终遵循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的原则。“别问我是谁,我就是大白,我盼着疫情散去,大家早日把家回。别问我是谁,我就是大白,我盼着寒风吹过春又回。别问我是谁,我就是大白,我盼着红岩上它开红梅。”张珲创作的《致敬大白》唱词围绕着抗疫期间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展开,表达出群众对抗疫工作者的感谢和敬意。“聊元旦,赞元旦,最早《晋书》已出现……新的元旦新气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叫元旦》作品中,在介绍元旦的同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

秦岭山水、二十四节气、十四运会、交通拥堵、环境问题……群众身边的各种大小事都被编写进陕西快板。贴近群众生活,成为陕西快板的“标签”。

在陕西曲艺工作者心中,创新和改革的想法从未停止。近年来,刘文龙、闫卫国、刘新民、赵全厚等老艺术家和杨锦龙、张珲等为主的中青年骨干,不断对陕西快板进行改良。他们引入相声、快书等表演形式,并与现代流行元素和时下热门话题相结合,创作出数十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陕西快板曲目,其中多部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赛事上斩获佳绩。

■ 坚守曲艺代代传

杨锦龙和张珲夫妇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曲艺表演大专班,自参加工作起就耕耘于陕西快板的舞台。提及陕西快板发展现状,张珲感慨:“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和媒体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曲艺。这些年,我们带着孩子们参加了很多国家级和省级的比赛和活动,经常去景区、社区、单位、学校、部队演出,就是希望通过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快板、喜欢快板。”

“陕西快板之前没有形成系统的表演形式,因此教师很难进行体系化教学。”张珲说,“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通过系统化方式教孩子们学习陕西快板。”

2013年,杨锦龙夫妇成立了竹韵斋陕西曲艺传承中心,至今已培养曲艺演员、曲艺爱好者数千名。他们希望通过专业的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开始了解这门艺术。

在竹韵斋陕西曲艺传承中心门口,挂着“李润杰快板书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陕西快板传习基地”等多块牌匾。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数间明亮的训练室。室内,学员们在训练的同时,从镜子里看自己表演时的体态和动作,随时纠正。该中心创新了教学方式,将传统曲艺教学的“一对一”“一对二”方式改为大班制授课方式,同时在课堂上融入心理学、表演学等现代教育学科,一次性让更多孩子体验到陕西快板的魅力。

竹韵斋陕西曲艺传承中心还积极与高校合作,目前已联合西安多所高校,以社团、兴趣课等方式把陕西快板带入校园。9月6日,该中心首个校园传承基地正式落户西安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西安科技大学直属单位党委书记王雪莉表示,希望双方以传承基地的建立为契机,共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园美育水平的提高。

远东第二小学的学生吴俊希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陕西快板。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吴俊希都会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练习,或背台词,或练基本功,或给家人表演。吴俊希的妈妈表示,在陪孩子学习陕西快板的过程中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升了文化素养。可以说,陕西快板的影响力从学生辐射到了学校和家庭,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一曲艺形式所吸引。

西安市高新第一学校的学生刘羿溪,从6岁开始就跟随杨锦龙学习陕西快板。她的家长说,通过学习快板,孩子变得更加自信了,同时学习到了许多课堂上了解不到的传统文化知识。

据杨锦龙介绍,自2014年至今,每一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竹韵斋陕西曲艺传承中心的学员都有幸参加。目前,该中心学员已经连续5届入选演出名单。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和数代人的努力,陕西快板从田间地头搬上“星光大道”,由鲜为人知走向大众视野,在传承与创新中奋飞不辍。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秘书长赵光远说:“我们希望陕西快板走出陕西、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种陕西独有的民间艺术。”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