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科教文卫 / 正文
乡村记忆不应该被遗忘。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一个黄河岸边的偏僻小村庄,在文字还原、影像呈现中探寻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往事,并将其转化成把人、情、根留住的集体记忆,激活群落凝聚和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村庄口述史到“黄河照相馆”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02 08:20 作者:张乐佳

QQ截图20221102082002.jpg

七月十二日,学生们入户拍摄专题片,向村民了解村子历史。通讯员 王洪喆摄

QQ截图20221102082015.jpg

7月18日,村民们收到了期待已久的照片。通讯员 刘颖摄

  “来看这儿,笑一下。”年轻的北京摄影师说着刚学来的佳县方言,努力活跃气氛。

  初次面对镜头的老人本有些不好意思,但经这一逗,忍不住露出憨厚的笑容,摄影师立刻捕捉了这个瞬间。

  这是发生在佳县泥河沟村“黄河照相馆”里的一幕。2014年至今,泥河沟村,这个位于陕北的偏僻小村庄,被文化学者和媒体聚光灯选中,作为一个中国乡土记忆的保存范本被推向大众视野。影像留念、文字记录,外界用多种方式帮助这个乡村留住珍贵的记忆。如今,泥河沟村村民也参与到这种文化保护中来,努力讲好属于他们的新故事。

  给村民留下纪念 为村庄记录历史

  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黄河照相馆”的故事很快登上热搜,在互联网上刮起一阵“小旋风”。

  “‘黄河照相馆’开张啦!大家都来村委会拍照留念。”村口的喇叭喊了起来。

  今年7月中旬,黄河岸边,泥河沟村一片绿意。在这个被誉为“天下红枣第一村”的村子里,有棵1400年树龄的枣树,这个“活化石”迎来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佳县实践团的学生,他们在村口办起了一家照相馆。

  寂静的山村热闹起来了,村民们纷纷赶来。为了让照片更生动好看,有人挎上一篮子新鲜红枣,有人手握锄头、拿着汗巾,还有人抱来自家的黑色小狗。闪光灯下,一张张满是笑容的沧桑脸庞,有着像陕北大地一样的颜色和肌理。

  “这种真实的状态,正是我们想用影像定格的属于劳动者的美丽。”担任摄影师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梁沁说。

  为村庄留下照片,整理口述历史材料,保存乡村记忆是学生们此行的目的。这项工作最早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赵坤发起,2021年底,他来到泥河沟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以口述史、拍肖像照的方式恢复乡村记忆,是用我熟悉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将基层资源整合起来的第一步。”赵坤说,“希望能够达到吸引同行者回归乡村、建设乡村,从而让更多村民受益的目的。”

  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黄河照相馆”的故事很快登上热搜,在互联网上刮起一阵“小旋风”。有网友评论:“太有意义了!给村民留下纪念,还能记录村庄的历史。”

  这也让“如何留住乡村记忆”“如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等话题再度进入大众视野。

  这并不是泥河沟村第一次被记录。2014年4月,陕西佳县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11月,泥河沟村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成为古枣园旁重要的人文印记。

  一场乡村文化与记忆的“抢救”行动

  这个古老乡村的村史,只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乡村记忆不应该被遗忘,一场乡村文化与记忆的“抢救”行动展开了。

  千年枣树的吸引以及对枣园近旁村落的想象,让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孙庆忠也在2014年带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来到泥河沟村调研。

  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乡村的村史只是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没有文字记载。而这些口口相传的乡村记忆也日渐模糊。

  “每一个村落的消失,都意味着与祖先智慧、与过往生活的一次诀别。”孙庆忠说。

  乡村记忆不应该被遗忘。为此,孙庆忠带领团队在村里停留了56天,开展了一场乡村文化与记忆的“抢救”行动。在采访了近百位村民后,一部《村史留痕——陕西佳县泥河沟村口述历史》诞生了。

  上千幅珍贵图片和百万字资料,记录了长期居住在村中的农民、不同时期流动出村的人们、为佳县红枣产业和村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的故事,这些人物群像还原了泥河沟村的乡土记忆,也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孙庆忠在书中写道,“为泥河沟村做一部口述历史,至少可以体现两方面的价值:一是重述人们经历过的日子,将小地方与大社会联系在一起;二是以生活记忆的方式呈现陕北地域文化,使之成为凝聚乡村、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对于重建乡村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往事,转化成把人、情、根留住的集体记忆。这种‘社区感’的回归,正是村落凝聚和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孙庆忠说。

  重新发现乡村之美

  无论是文字还原,还是影像呈现,都是重新发现乡村之美的实践,也是对乡村发展路径的追问。

  谈起泥河沟村的未来,孙庆忠认为,“拓展古枣园的社会与文化功能,为城市生活寻找‘怀旧’的栖身之所,既是泥河沟村当下设计的方向,也是未来发展的契机。”

  近年来,泥河沟村结合乡土记忆发展多元产业,无疑是这样一种尝试。

  佳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的信息显示,目前,泥河沟村通过“9+”产业链融合发展,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其中,泥河沟村以高端康养旅游为重点,对标3A级景区建设标准,完善软硬件设施,致力于打造3A级景区,同时推进高端民宿建设,着力打造村史记忆馆、武开章革命纪念馆、红枣博物馆,厚植村内文化气韵。

  8月,红枣树下,青砖黛瓦,村口的几处高端民宿建筑已经初具雏形。“这些硬件设施能为今后发展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的旅游产业奠定基础。”泥河沟村党支部书记武江伟欣喜地说。

  漫步村道,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泥河沟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硬化后的生产观光道路、正在改造中的车汇沟河道……如今的泥河沟村,焕发出新的光彩。

  人的变化也是巨大的,留住乡村记忆、参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逐渐成为深入每个泥河沟村人内心的共识。村歌《红枣枣》集体创作活动、村歌嘹亮乡村音乐会、泥河沟村中秋联欢会……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是当地村民主动对外讲述泥河沟村故事的不断尝试。

  “我们村的红枣为什么比起别的村来更大更甜,因为它的根连的是黄河水。”古枣园里,一位村里老人毫不怯场,正滔滔不绝地向来访的人们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站在新起点,泥河沟村人同时正在书写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