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好、用好“大思政课”,是新的时代课题,是系统性工程。办好思政课,必须确立“大思政课”理念,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着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善用“大思政课”,对标“全员”要求,实现育人“无不尽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全员”强调的是育人主体的明晰性,要汇聚全员智慧、发挥全员作用,实现全员都会育人、全员都能育好人。一是抓牢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专门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主要包括思政课专职教师、一线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党务工作队伍等。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践行“六要”标准,遵循“八个相统一”,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高度融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党务工作人员等要主动在日常生活学习的关心指导中开展思政教育,努力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二是加强专任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专任教师要坚持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牢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导向,一体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全过程贯穿,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创新思维、科学家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从根源上破解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三是夯实管理服务人员育人职责。在制定规章制度、实施有效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从育人着眼,明确岗位育人职责,实现管理在哪里,教育就要跟进到哪里。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规范服务行为,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善用“大思政课”,对标“全过程”要求,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全过程”强调的是育人时空的延伸性,要着力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实现“三个贯通”。一是要贯通在校学习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聚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总体目标,遵循“三大规律”,广泛深入地开展具有持续性、贯穿性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坚持分类指导,使学校各类资源适应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的不同阶段的需要。要坚持时、度、效的有机统一,力戒在学生成长关键时期、重要节点的“缺位”和“虚位”,克服不同育人阶段之间系统关联的缺失,满足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不同诉求学生的发展需要,着力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间链。二是要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建设上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各类育人资源,积极探索在课程建设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好铸魂育人“主动仗”。要始终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的首要之问、“如何培养人”的关键之问、“为谁培养人”的核心之问,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核心,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贯通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要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我们要确保育人体现在教学内容、教材纲要、教材指南、讲义教案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论文考试等各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效果最大化。
善用“大思政课”,对标“全方位”要求,实现育人“无处不在”。“全方位”强调的是育人载体的多样性,要聚焦全面发展,整合育人资源,将育人覆盖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一方面要坚持“五育并举”。落实“五育并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抓手。要坚持德育为先、做强智育的同时,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培养时代新人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通过开设丰富的课程,开展多种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在劳动教育中增强劳动意识、涵养奋斗精神,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多元化育人的需求,使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另一方面要建好“三个课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理直气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队伍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力拓展“第二课堂”,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载体有机融合;整合实践资源,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共同构建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实现知与行的统一。用好用活“第三课堂”,不断拓展网络思政空间,增强网络思政实效,用学生喜欢的话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充分利用网络育人平台,加强主题教育网站、学生互动社区和“三微一端”建设,牢牢抓住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方位覆盖育人。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