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旬邑县切实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多措并举,按照“付出有回报、奉献有荣誉、实干有前途”的思路,建立了多维度、立体化的基层服务支撑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人难管、事难推”的问题,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持久动能。
物质奖励“托底”,让实干者得实惠。由县委社会工作部统筹指导镇(街道)、村集体,广泛动员党员群众开展矛盾调解、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事项,根据服务类型、矛盾化解难易程度每次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党员群众积极性,鼓励党员群众开展实质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惯性思维。同时,对主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部分村(社区)“能人”、热心群众等群体,及时给予补助奖励。2024年,选取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在推进改革发展进程中矛盾问题突出的小塔村、马栏村、底庙村、太村、曲家湾、下赵家村等6个试点村,探索物质激励机制,累计发放补助1830元,有效激发了网格员服务群众的热情。
精神鼓励“提神”,让奉献者有光彩。在物质奖励基础上,同步推行“荣誉赋能”计划,细化激励鼓励办法,对参与日常走访巡查、采集人员信息、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给予积分奖励,构建“积分积累——荣誉获取——价值认同”的激励链条。对表现优秀的群众优先发展为党员,对表现优秀的党员作为村(社区)后备力量予以重点培养,并通过相关媒体、公众号等平台专题宣传先进事迹,让党员群众“干得有面子、说得有底气”。2024年以来,全县53名群众在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帮带提升的基础上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引导2982名党员群众参与矛盾调解、人居环境改善、服务群众等工作,用“小积分”撬动了“大治理”,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政治激励“鼓劲”,让有为者有奔头。将网格员队伍作为培养基层骨干的“蓄水池”,依托“县级党委+职能部门+镇(街道)+行政村”责任体系,根据个人实绩表现,对特别优秀的,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吸纳为村(社区)“两委”后备干部;对政治素质好、群众认可度高的优先进入村(社区)“两委”。同时,优先推荐优秀网格员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持续提升网格员参与基层治理的认同感和荣誉感。2024年以来,24名党员当选“两委”干部;3名党员群众成为镇人大代表。这种“从网格里来、到网格里去”的培养路径,让网格员看到“干好有奔头”,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网格事务,形成“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正向循环。
供稿:旬邑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