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南县聚焦流动党员管理难题,积极探索有效解决路径,通过“精准摸排、结对帮扶、优化服务”三项举措,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序、流而有学、流而有为”,不断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精准摸排:绘就流动党员“行踪图”
“这几年对流动党员的摸排管理越来越精细了,依托镇村两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后,效果特别明显。”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董光波感慨地说。
“以村(社区)党支部为单位,按季度分层分级对流动党员进行全面细致调查摸底,这个工作可一点都不能马虎。”金福湾社区党总支书记万青焕说道,“我们运用‘微信找、入户查、电话访’等多种方式,就是为了精准掌握流动党员的各种信息,像他们的人数、流向、分布以及职业等,都得了解清楚。”
流动党员老赵说:“以前总觉得自己在外漂泊,和党组织联系不紧密,现在党组织这么用心找我们,感觉自己又重新融入到大家庭里了。”
为实现流而有序,商南县依托“陕西省党建信息化平台”,搭建流动党员动态数据库,及时更新流动党员信息登记管理台账,做到系统、台账、实际信息准确一致。同时,与流入地党组织及其单位建立联系,充分掌握流动党员信息,做到知去向、明现状、能联系。
结对帮扶:搭建流动党员“学习桥”
“积极推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帮扶机制,扎实开展‘五个一’行动,努力让流动党员学习不间断。”过风楼镇党委副书记姚远山说道,“‘五个一’行动,即搭建一个学习平台、指定一名学习联络员、向流动党员发出一封学习公开信、寄送一套学习资料、向所在党组织汇报一次思想。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全面掌握流动党员流动期间参加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作用发挥等方面情况,时刻保持与党组织的紧密联系,不落下学习。”
流动党员小钱表示:“以前在外地,学习资料获取不方便,现在党组织对我们可关心了,不仅定期推送资料、邮寄教材,让我能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还深入了解我们的所忧所盼、听取意见建议。这不,前不久我就通过村级服务平台联系家乡党支部帮助我解决了家里老人的用电问题。”
为实现流而有学,商南县建立“1+1”“1+N”结对联系制度,由支部委员与流动党员“结对子”,线上定期推送学习资料,线下邮寄学习教材。落实“每月一联系、每季度一谈心、每半年一体会、凡回乡必见面”要求,实时掌握流动党员工作、生活、学习、思想及家庭状况,积极为流动党员解决留守老人生活、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
优化服务,筑牢流动党员“暖心巢”
“建立预警机制很有必要,对那些出现超过3个月未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思想滑坡等现象的流动党员主动联络提醒,这能及时纠正他们的思想偏差。”十里坪镇组织委员舒永朋严肃地说,“要是教育成效不明显或者教育后仍不改正的,就得及时进行处理。毕竟这是对党组织负责,也是对党员自身负责。像流动党员连续6个月没有报告、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组织生活或存在瞒报、违纪违法等情形的,按照党章和党内规章制度及时进行教育处置,这也体现了制度的严肃性。”
流动党员小孙激动地说:“每次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回来,党组织都会嘘寒问暖,派人了解我们的实际需求,所想所盼,还动员我们回乡创业发展,鼓励到村任职,现在感觉家乡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我们在外面奋斗更有动力了,也更愿意回来为家乡做点实事。”
后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华欣慰地说:“流动党员回来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防汛防滑、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给村里带来了新活力,也为家乡建设添了不少力。”
下一步,商南县将持续强化跟踪管理,创新载体方法,提升管理水平。把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流动党员,通过“归雁计划”纳入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向回引,不断提升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投身家乡建设的主动性,引导更多流动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
供稿:商南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