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基础性的工作。近年来,甘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重要论述,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建立了“一套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一套创新服务的便民办法、一套信息核对的联动办法、一套直面社会的公开办法、一套强化落实的考核办法”“五个一”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聚焦责任落实,织密精准救助“保障网”。从夯实包抓责任、强化管理指导入手,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把“责有所系”抓到细处。一是一个办法管到头。印发了《实施细则》,细化分解任务,强化下放指导,确保政策“一条线”落实。二是一个机制绑到位。以“领导靠前指挥、干部靠前行动”工作机制为抓手,推行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包抓乡镇(街道)责任制,以责任区明确责任事,以责任制靠实责任人,确保救助工作高效有序推进。三是一把尺子量到底。推行“跟踪监测、入户抽查、程序核查”指导管理办法,重点对乡镇(街道)审核审批的社会救助对象和申请未通过对象进行跟踪监测、复核复审,坚决防止错保、漏保,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二、聚焦群众需求,搭好服务受助“便民桥”。从创新服务模式、方便群众办理入手,推行“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把“难有所帮”谋到新处。一是推行网上办理业务。推行“一部手机办救助”,做实“陕西民政通”“甘泉融救助”网上申请社会救助业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二是快速响应群众困难。建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组建快速响应服务队71支,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三是畅通社会救助热线。开通社会救助热线和救助金短信提醒功能,方便快捷服务困难群众。四是救助申请一站办理。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在乡镇(街道)设立社会救助申请受理窗口,对困难群众的诉求进行综合评估,及时提出对应救助措施或转请相关职能部门办理,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三、聚焦精准识别,构建服务联动“全链条”。从强化协调联动、推进信息核对入手,实施“四化”标准,把“困有所助”落到实处。一是一体化推进。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信息核对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管、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的信息核对工作格局。二是精准化核对。依托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主动协调对接与公安、医保、残联、乡村振兴、银行等27个部门的信息共享、问题反馈、数据比对联动机制落实,实现新申请家庭100%核对。
四、聚焦公示监督,守牢社会救助“最底线”。从推进公开公示、强化宣传监督入手,采取“三项举措”,把“民有所呼”亮在明处。一是抓政策公示。在全县乡镇(街道)政府驻地和村委会(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公开栏,对社会救助政策、“陕西民政通”“甘泉融救助”二维码、快速响应服务队名单、社会救助对象进行长期公示。二是抓末端公示。审批权限下放后,利用政府门户网站、融媒体中心等媒介对社会救助对象进行末端公示,所有乡镇(街道)将社会救助审批结果全部上传至政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长期公示,努力营造社会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三是抓监督管理。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宣传统战等社会各界聘请5名特邀监督员,落实监督责任,拓宽监督渠道,帮困难群众操心,让社会各界放心,实现常态化、信息化、多元化监督检查。
五、聚焦闭环管理,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从建立考评体系、推进工作落实入手,坚持“三步走”法,把“评有奖惩”落到深处。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考核,建立了“县局考核乡镇、乡镇考核村社”的两级考核制度,细化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低保边缘家庭、临时救助、能力建设、日常管理六个方面考核指标,制定评价标准,推进工作落实。二是建立闭环管理。完善绩效评估机制,采取“措施+台账+考评”闭环管理考核体系,确保救助对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三是强化督查考核。以半年和全年考核为主、常态化督查考核为辅,由县局组织考核,采取一听汇报、二看现场、三查资料、四议成效的方法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考核成绩,作为全县民政工作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有力推进了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供稿:甘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