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党建综合 / 正文

西乡县堰口镇:党建引领聚合力 产旅融合促振兴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4-06-14 10:33 作者:朱磊 曹泽玮

灵山秀水好风景,和美堰口齐振兴。堰口以金洋古堰得名,午子灵山出名、非遗文化闻名,进入脱贫摘帽转向乡村振兴衔接重要阶段,镇村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舞台。堰口镇坚持把抓党建作为统揽全局的“总抓手”,实施“党建+”工程,凝心铸魂聚合力,狠抓产业促增收,深化产旅促融合,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让干群“动”起来。坚持把抓党建、统思想、凝共识、聚民心作为核心,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履行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让抓党建促振兴成为全镇行动自觉。抓班子“关键点”。推行党建工作置顶制度,坚持落实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委会定期研究等机制,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同频共振。创新“乡村振兴党支部书记每月谈”,推行抓党建促振兴“四个一”机制,落实“月末通报、季观摩点评、半年考核、年底述职评议”等方式,激发领导领着干部干,干部带着群众干,着力构建“党委书记抓班子,班子成员抓支部,党支部书记抓党员”工作格局。全年召开党委(扩大)会议54次,专题研究部署抓党建促振兴工作13余次。抓党组织“牛鼻子”。坚持把致富能人、产业带头人发展充实到“两委”班子中来,调整支部书记4人,让乡村振兴有“高人领路”;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对“三农”有情怀、干“三农”有激情的11名优秀人才充实到乡村振兴队伍,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严格落实党支部联系点制度,选优配强党建指导员,推动党内组织生活日常化、经常化,让党组织书记时刻铭记抓党建“责任田”。创建市级“双强党支部”2个。抓干群“着力点”。通过外出观摩、擂台比武、交流实践等方式,狠抓干部作风能力提素质。出台《干部工作运行平级转换机制》《第一书记和驻村管理制度》《党建和乡村振兴专干挂职锻炼制度》,推行AB岗平级转换、重点工作全员作战,严抓驻村管理,挂职锻炼提能。发挥堰口籍在外能人作用,千方百计“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创办猕猴桃精深加工、睿丰建材等10家龙头企业,为家乡捐助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为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凝聚合力。

二、产业支撑强根基,让家底“硬”起来。把做实产业、落实项目、壮大经济、促进致富作为“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的硬支撑。联动实施75个项目,带动1755户群众增收同比增长9.5%,农村常住人口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5628元。党建引领振兴。将4个市、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同步确定为党建示范村,采取“党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整治+乡风治理”的模式,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包抓,统一规划建设、同步示范推进。罗镇村、司上社区荣获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罗镇茗园被评为全市五个农业示范园。产业带动振兴。紧扣“两主六特”产业布局,培育高效茶园2500亩、茶叶总产值达到2.5亿元;发展烤烟3800亩,建成3个千亩烤烟示范村;延伸蔬菜保供、猕猴桃、中药材、青脆李、蚕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链条,建成李子醋、猕猴桃、蚕桑、红薯等加工厂10余个,依托“线上+线下”组合营销,让“山货出山”“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荣获全市电商示范镇。集体经济增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民”、共建产业联盟等模式,把党支部牢牢嵌在产业链上,培育万亩中药材、千亩烤烟、千亩猕猴桃、千亩红薯4个新兴产业集群,建成三岔红薯种植、三坪高山蔬菜种植等8个集体经济项目,全镇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以上村2个、20万元以上村6个。

三、产旅融合富乡村,让家园“美”起来。坚持党建引领,党委集体研究,集思广益,扩大“旅游+”效应,擦亮省级旅游特色名镇、非遗特色示范镇“金字招牌”。将非遗文化、登山体验、观光休闲、采摘体验、自驾娱乐与产业发展充分融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在产旅融合上下功夫,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办好三月三非遗文化旅游节,巩固提升午子山4A、加快罗镇茗园创3A,建设午子山漂流、欢乐探索、茶山民宿等一批旅游项目,开展春茶采摘、夏李子采摘、秋茗园赏景、冬午子山祈福四季活动,让旺季旅游成为“四季旅游”,把客人留下来。加快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午子山索道、午子书院民宿、汽车营地、非遗文化展馆、茶园茶铺、特色餐饮、特色风情街,不断聚集人气,把业态兴起来。依托“一山两园”旅游布局,丰富非遗手工制作、茶产品研究、研学民宿、农产品加工、特色餐饮等业态,23个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入股旅游51.8万元,带动集体经济收入34.6万元,让群众产业就业“双增收”,实现集体经济、企业、村民三重收益,把收入提起来。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