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抓实以社区党组织为龙头、驻社区各类党组织为主体的“1+X”联动机制,不断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推动行业系统党建融入街道社区管理,构建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共建共享的城市党建新格局。
一、突出组织同向共建,促城市党建“一体化”运行。从优化党组织设置入手,健全完善上下联动、无缝对接的组织体系,凝聚强大合力。一是优化组织强覆盖。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在2个街道组建商圈党组织2个,小区党支部5个,物业企业党组织3个,成立文化宣传、法律维权、书画棋艺等功能党小组、楼栋党小组52个,形成了纵向到网格、横向到小组的党组织体系。二是组织对接强联建。积极实施共建项目,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党组织与所在社区党组织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15场次、参与党员1.45万人次,持续提升县直部门单位与城市社区结对帮扶、社区党组织与“两企三新”党组织对接联建实效。三是事务共商强合力。规范城市党建联席会议,健全完善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制度,吸纳28名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书记、物业公司经理等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全年召开联席会议2次,投入资金160多万元,解决社区“三有一化”、社会维稳等问题256个。
二、突出资源同利共享,促公共服务“最大化”供给。建立双向认领考核机制,驻区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双向自主认领、双向开放资源、双向提供服务,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一是推动资源开放共享。为有效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停车难、如厕难、文体活动场所少等问题,设立城市资源共享区,免费开放城区内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泊位421个、机关单位厕所84座和6所城区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规范全县公共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管理,推动城区服务对接、资源共享。二是构建双向认领服务机制。充分整合驻区单位、社会力量资源优势,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法律援助、应急管理、人居环境、物业管理、综合便民7大类237个服务项目,由31个县直部门具体实施,促进城市阵地、文化、服务全面互利共享。累计投资4750万元对城区道路进行“白改黑”整治、铺设背街小巷沥青路面9000平方米,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城市建设新变化。三是打造社区服务品牌。高标准打造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推行“一厅式”办公、“菜单式”服务,坚持首问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提升服务水平。目前22个城市社区全面实行工作日错时上下班和节假日轮流值班制度,将工作日上班时间延长至20:00,让辖区群众随时来社区能见得到人、办得了事。累计回应群众诉求1860件,整改率达98.9%。
三、突出党员同心共管,促先锋作用“常态化”彰显。常态化开展社区“双报到”活动,加强党员“双向管理”,提升共驻共建水平。一是抓实党员分类管理。根据社区党员年龄、文化、职业等特点,将社区党员分为骨干类、普通类、流动类、在职类4大类,分层建立管理台账,实行分类差异化管理,培育社区后备干部56名,做好121名社区专职管理考核,不断改进流动党员信息化管理方式,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二是实行党员双重考评。对135个驻街单位、4968名县直机关在职党员干部实行党员管理双向积分、党建工作双向督导、群众需求双向认领、社区党员双向服务,作为干部评优树模、年度考核、党员转正、党员“双评议”的重要依据。去年33名新发展党员、53名预备党员转正充分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三是深化党员志愿服务。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引导县直机关党组织认领2个“微心愿”,先后组建“博望大妈”“圆梦桔乡”等志愿者服务队72支1200余人,常态化开展敬老助老、就业保障、卫生整治、法律宣传、医疗服务等志愿活动,“党建+志愿服务”做法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四、突出治理同商共赢,促城市建设“高效化”推进。深化三治融合,推动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等多元主体之间互联互动,携手共管城市基层治理。一是深化社区治理。由城市管理、住建等部门指导居民小区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积极打造“红色物业”党建品牌,广泛发动居民和党员志愿者,开展私搭乱建、乱贴乱挂、乱堆乱放等整治活动25次,改善背街小巷、老旧居民小区、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120多处。二是做实网格管理。城市社区建立社区网格215个,152名党员兼任网格员,党员占比70.1%,设置治安巡逻、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纠纷调解等责任岗位,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367件,排查安全隐患516个,服务居民1.9余万人次。2019年,社区信访较上年减少6.3%,城市治理满意度达96.8%以上。三是倡导文明新风。充分发挥社区“一约五会”作用,开展“道德讲堂”17场、“说事大院”158场、“红源播讲”75场、普法宣讲23场,深化“文明社区、和谐家园”创建,“桔乡好儿女”“城固好人”评选活动深入人心,营造了“讲文明、树新风”良好社会风尚。
供稿:城固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