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小板凳’,帮我们化解了矛盾,把房屋的维修费用问题也解决了。”10月26日,在渭南市临渭区解放街道陕西路社区的一栋单元楼内,两户居民终于握手言和。原来,因5楼管道渗水,双方为维修费问题产生口角。陕西路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多次发动“小板凳”了解实情、劝导双方。最终,经过社区干部、志愿者的调解,问题及时解决了。
陕西路社区地处渭南中心城区,下辖13个居民小区,有1200余户居民,是一个集单位、居民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亚军介绍,社区转变工作思路,以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网格长等为主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拎凳”深入小区、广场等群众聚集地,与群众政策同学习、有事共商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实现小切口撬动“大治理”,推动城市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不久前,陕西路社区“小板凳”工作法获评2023年度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群众在哪儿,小板凳就搬到哪儿
“‘小板凳’志愿者服务队已成立13年了。”张亚军介绍,2010年,陕西路社区志愿者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居民有茶余饭后坐在一起聊天的习惯。于是,社区志愿者自带小板凳,加入聊天队伍,在拉家常中向辖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科普宣传、便民代办等服务。时间长了,居民们就把志愿者亲切地称为“小板凳”。
在临渭区委家属院老年主题广场,很多居民都会在闲暇时间坐在这儿晒太阳、拉家常。这里也是“小板凳”进行微宣讲的地方。居民围坐在一起,宣讲志愿者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细致讲解,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真正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与此同时,“小板凳”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文化馆、电影公司等单位举办文艺活动,让小区院落里的群众生活有意思更有意义。
微议事畅通民意
临渭区委家属院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老龄居民比例较高。自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开展以来,有些居民便提出加装电梯的意愿。然而,高低楼层住户的意见不统一,工程难以开展。
志愿者王姝燕介绍,“小板凳”得知情况后,深入小区了解实情,请居民代表讲述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和居民们一起讨论电梯安装费用分摊、后期运行维护等问题,并提出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在“小板凳”和居民多次沟通协调后,加装电梯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如今,老人们上下楼不再爬楼梯。居民们都说,老小区能加装上电梯,“小板凳”功不可没。
民生无小事。社区通过“小板凳”聚焦群众身边事,开展靶向协商,积极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协商议事由群众自己决定哪些事该办、哪些事须尽快办,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社会治理的难事,为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推动矛盾妥善化解提供了有效保障,也切实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成立至今,“小板凳”陆续解决了老旧小区楼顶补漏、下水道堵塞、停水停电等多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的自治热情,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真情服务暖民心
就餐场所宽敞干净,餐桌摆放整齐,餐盒中盛放着美味的饭菜……每到午餐时间,陕西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餐厅内,老人、小孩或是排队领餐回家享用,或是在食堂一边就餐一边聊天,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张亚军介绍,陕西路社区有60岁以上老年人1402人,占辖区总人口的18.6%。“一老一小”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志愿者张占香说,他们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社区老人对午餐供餐有强烈需求。基于这样的需求,社区党支部积极探索“社区+食堂”养老服务模式,向辖区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等困难群众提供餐食服务,打造“15分钟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圈”。
每年,“小板凳”会为社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为高血压、糖尿病群体建立特殊的健康档案,定期入户检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进行电话回访。此外,他们还深入小区、街头向老年人宣讲卫生健康知识,对困难家庭开展特殊救助,提供上门代办等服务,方便老年居民生活,把便民利民惠民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