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渭城区中山街街道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着力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党建引领+枫桥经验”模式,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走深走实,在基层治理“赶考”路上交出新的中山答卷。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共建共享新格局。抓住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这一核心,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主心骨”,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长-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体系;深入开展“双报到·为民行”活动,落实街社吹哨、部门报道互联互动长效服务机制,构建“群众点单+网格派单+报到党员接单+反馈评价”服务闭环;充分整合基层力量资源,调动党代表、政协委员、两新组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建立以街道党员干部为主体、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建设政法专班,创新工作法开治理新局。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政法专班,统筹分析研判辖区内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全面调处纠纷。建立调解阵地前移、信息收集前移、法治宣传前移、志愿服务前移“四前移”工作机制,构建“一站式接待、一张网排查、一揽子调处、一条龙办理”的“四个一”工作体系,探索形成“四前移”“四个一”工作模式,破解基层治理中群众诉求收集难、办理难的问题,构建党建引领、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强化科技领航,智治支撑提升管理效能。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以智能化管理为突破,将综治网格与党建网格对接融合,统筹社会治安防控力量,整合“数智咸阳”“数字城管”系统,实施动态监管,在关键路口新增人脸识别探头及高清摄像头等智能化感知设备,抓实人防、物防、技防、机制防措施,建设多维度多模式社会治理网络,分析研判社会治理各类信息数据,集中受理、交办、督办社会治理非紧急类事件信息,精细化社会面管控,实现由“被动安防”向“主动安防”转变,切实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
强化法治保障,确保基层治理行稳致远。按照“1+4”(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标准充实网格治理力量,加强源头治理,联防联控,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打造老街民事直说室,由老街里调解员、社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组成调解队伍;定期开展普法宣传进楼栋活动,邀请律师、社区法律顾问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推动法治服务走向精细化。
开展群防群治,织密社会安全“平安网”。建立健全风险隐患和重大突发事件排查、发现、报告制度,统筹各类资源和力量,动员引导 “红袖标”志愿者、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北平街夜市一条街综合治理,既促进门店文明竞争、规范经营、又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实现社会基层治理、群防群治的双赢局面和良性互动;吸纳热心居民作为兼职网格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排除,为辖区群众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聚焦重点人群,做优服务切实预防矛盾。以优化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创建和谐文明的社区生态,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问题的发生,办好民生实事,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聚焦“一老一小”、妇女等群体需求,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利用日间照料中心、周末课堂、妇女之家等载体,提升社区居民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针对矫正对象这一矛盾产生的风险点,围绕“重拾信心、重归社会、重塑价值”三重目标,坚持分类教育、因人施矫原则,有序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组织矫正对象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促进矫正对象融入社会。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2023年是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山街街道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全力以赴落细落地落实基层治理工作,构建文明和谐、平安稳定、美丽有序的宜居宜业宜商环境,推动街道各项工作有序发展。
(供稿:渭城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