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城市党建 / 正文

紫阳仁和社区:以“五同”工作机制提升搬迁社区治理效能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6-06 23:41

仁和社区毗邻汉江,成立于2020年,占地260亩,共有安置住房39栋,安置全县15个镇搬迁群众1932户7946人,是陕南第一大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社区共有党员109名,设1个党支部,7个党小组。今年来,城关镇仁和社区以“五同”工作机制为抓手,在促融入、提服务、拓增收方面不断发力,切实让搬迁群众住安心、舒心。

强化组织保障,织密体系网。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通过党组织“一子落”实现基层治理“满盘活”。纵向上追求深度,建立“社区党支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三级治理体系架构,对原有组织体系进行拆分细化,切实织密组织体系网,让“纵向主轴”转起来。实效上追求精度,将社区划分为1个一级网格、8个二级网格、17个三级网格,确立社区支部书记、镇包联领导任一级专兼职网格长,牵头单位负责人、社区“两委”成员任二级专兼职网格长,包联干部、社区干部任三级专兼职网格长包户体系。

深化服务机制,打通便民路。以群众日常需求为导向,构建联动机制,凝聚共建合力。建立联建体系,成立了仁和社区“大总支”,吸纳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形成社区与驻社区单位党建联盟,坚持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联席会议,实现党建大事共商、发展大局共谋、治理格局共建。落实“双报到”工作机制,3个共驻共建单位4名在职党员到仁和社区全面完成“双报到”,认领5大类5个管理服务岗位,排查民生突出问题5条,畅通民意“直通车”,架起党群“连心桥”。深化共建共享机制,实施需求、资源、项目“三单”管理,采取“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方式,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目前,社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收集“需求清单”6大项,各单位提供资源清单14条,形成区域治理服务“项目清单”1个,各共驻共建单位解决群众“微心愿”5项,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个重点聚焦,提供放心“丸”。聚焦群众就业增收,聚焦脱贫成效,聚焦重要群体,扎实开展就业稳岗行动、防返贫监测行动等,让群众稳得住。多措并举促进就业,鼓励搬迁社区群众流转入股山林、土地、茶园等,健全利益链接机制,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建立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与县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和县技能培训中心联网,定期发布就业岗位信息,通过培训和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等实现新增就业400余人,新发展社区工厂2家,提供370个就业岗位。优化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加强社区公益性岗位统筹管理,在社区内物业公司、超市等公益岗位就业达50余人。做好防返贫底线坚守工程,按照“三个三”响应机制,网格员负责网格排查工作,对目前居住在社区的住户进行逐户逐人摸排,对排查发现的风险问题,社区干部和工作队及时入户核查有关情况,召开动态监测研判会,对风险户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社区和户籍地共同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推行“原籍管地管林、社区管房管人”,加强政策衔接,做好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的转移接续,不因搬迁出现断保、漏保,确保应保尽保。

细化治理维度,打好组合拳。从德治化、法治化、自治化延展基层治理维度,不断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倡树文明新风,大力开展新民风建设,通过评优选模、表彰先进、文化下乡,教育引导群众崇德向善,移风易俗,开展新民风活动3次,评选表彰8名文明新风典型。制定了社区居民公约,组建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会,成立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制定红白喜事办理流程,引导社区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积极培育和谐的邻里关系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建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单独设立社区警务室和矛盾调解室,安排金牌调解员预约服务,通过社会治理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及时受理群众意见建议、信访事项、矛盾纠纷。激发自治意识,将网格自管“微自治”形式向基层延伸,利用社区自治组织,大力开展居民议事协商、民主决策等事项,提升自治水平,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民主协商管理新机制;同时不断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大力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活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责任编辑:杨春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