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层党建 / 城市党建 / 正文

宁强县汉源街道:创新“123”党建模式 弹好基层治理协奏曲

来源:陕西党建网 发布时间:2023-05-05 15:28 作者:赵炜

  宁强县汉源街道依托“123”党建工作新模式,聚焦“民有所呼、我有所行”目标,强化党的组织引领,突出党员先锋示范,做实为民服务事项,以精细化管理服务推动基层治理有力度有精度更有温度。

  “123”党建工作新模式:“1”是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统筹2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以及街道相关站办所条线资源和力量,打造1个综合为民服务平台。“2”是整合街道、社区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小视频等网络信息资源,开通钟鼓楼社区、二道河社区2个居民微服务呼叫平台,打通党群心连心服务“最后一公里”。“3”是以社区党员为骨干,建立社区党员先锋服务队、政策文化宣传队、基层矛盾调解队3支队伍,在优化工作载体中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凝聚党心民心、汇聚民意民力。

  突出组织引领 激活红色引擎:成立街道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整合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职能作用和人员力量,把街道职能站办所、驻办单位和22个村级党组织吸收进来,共抓基层党建,健全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的上下贯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功能。在钟鼓楼、羌州路、二道河3个城市社区建立党建共建联合会,调动辖区网格责任单位力量,合力解决群众关注关切的突出问题。目前,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已开通工、青、妇、城建、医保、民政、创业就业、退役军人服务等公共服务窗口8个,可受理社保、医保、住建等40余项民生事项;2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能,实现便民服务不出村。同时,召开街道和社区党建共建联席会议8次,研究解决群众关注关切问题30余个,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红色引擎作用。

  聚焦排忧纾困,做实为民服务:为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模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街道和社区整合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信息资源,开通钟鼓楼社区、二道河社区2个居民微服务呼叫平台,采取“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干部接单”的服务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居民急难愁盼的需求事项和社区公开活动信息,由下沉干部和网格员结合实际主动认领,及时帮助解决子女上学、用水用电、燃气消防、物业停车等问题100多个。主动征集居民“微心愿”200余个,为100余名青少年、留守儿童实现了书包、书籍、球拍、运动鞋等“微心愿”,以有“温度”的服务传递着温暖和关爱。同时,将网格治理与“智慧宁强”建设相结合,在街道办综治中心打造标准化数字指挥大厅,建立起街道、村(社区)综合治理网络体系,投资100余万在二道河社区建成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实现小区管理智能化、全覆盖。

  优化工作载体 凝聚民心民意:为全面整合党员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等基层一线力量, 充分发挥为民服务作用,汉源街道三个社区分别成立社区党员先锋服务队、政策文化宣传队、基层矛盾调解队3支队伍,将志愿服务和社会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打造社区治理新格局。一是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在社区设置党员先锋岗,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家电维修、政策宣传、托儿托教、扶老济困等小分队,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各类生活生产问题。同时,组织党员先锋队每星期开展卫生整治,对楼道杂物、居民楼院垃圾进行清理,确保社区环境清洁干净。二是结合新时代文明站建设,各社区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方案》,组织政策文化宣传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及省市县党代会精神宣讲32场次,邀请专家开展卫生健康、反诈骗等知识培训20余次,落实“送理论、送文化、送文明、送服务”的要求。三是全力构建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基层矛盾调解队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建立邻里友好型社区”为宗旨,以“小问题不出院落、大问题不出社区”为原则,准确了解、掌握社区矛盾纠纷信息,经常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活动,切实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化解在院落、消化在社区、解决在基层。一年来,成功调解因房屋漏水、赡养老人等引发的家庭、邻里矛盾纠纷62起,有力地维护了家庭的和睦、社区的和谐稳定。

  下一步,汉源街道将以“三个年”活动为契机,把基层党建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党建+”新模式,以打造城市党建“双联双建”品牌为统揽,大力实施“红色物业”工程,进一步加强街道与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党建联创联建,持续推进城市党建驿站建设,延伸组织链条,力争在城市服务、基层治理、企业党建等领域深挖潜力、寻求突破,打造一批有特色、叫得响、见实效的党建特色品牌,推动党建工作走深走实。

  (供稿:宁强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