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的“小卡片”,承载老年人的大幸福;
流动的“理发店”,探索服务居民新路径;
固定的“小课堂”,搭建邻里幸福桥梁;
行走的“小板凳”,打造家门口的“议事厅”
......
今年以来,韩城市聚焦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推动“几家人”变成“一家人”,用“小举措”传递“大温暖”。
有爱的“小卡片”,承载老年人的大幸福
“大娘,您好,我是咱们状元街社区干部罗转娣,也是咱们这栋楼的网格员,今天过来给您送咱们社区专门制作的爱心联系卡,您看,这上面有.......”近日,在状元街社区的街路上、小区里总能看到“红格格”们忙碌穿梭的身影。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对于社区居民来说,“一老一小”的幸福就是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新城街道状元街社区所辖的老旧小区偏多,60岁以上老人占到居民人数18%。针对这一实际,党总支部组织社区干部逐户走访摸排,根据老人健康程度分类建立台账,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上主动作为,联合共驻共建单位救助站精心制作“爱心联系卡”。一张小小的联系卡,明确持卡人姓名、家庭住址、家人联系方式、爱心热线等内容,以网格为单位,由网格长(员)深入各楼院、居民家中,重点为辖区内行动不便、慢病及80岁以上老人发放,并详细地向居民介绍联系卡的作用,同时告知他们遇事就找网格员,网格员可以提供日常代买代购、代办业务、政策咨询等各项服务。
“联系卡”在发放过程中,老年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纷纷夸赞说:“社区发的这个卡片既方便又实用,带上这个卡以后,不管是去哪里不怕了,有时遇到困难只要打个电话就行了,非常暖心的举措”。
民生无小事,“爱心联系卡”制度的推行,让一张张小小的胸牌,成为了社区里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护身符”,让他们在独自出行时家人可以更加安心,网格“触角”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流动的“理发店”,探索服务居民新路径
一张椅子、一把剪刀、一块围布,几名穿着红马甲的“理发师”已就位,仔细询问老人需求,精心设计发型,一个简易的流动“理发店”就“开张了”......
今年以来,龙门镇下矿社区党支部依托夕阳红驿站,根据居民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组建“网格微志愿流动理发店”,开启串街走巷新模式,专门为小区行动不便、生活困难居民提供上门理发服务,让居民足不出户,只需一个电话或者一个微信“点单”,就可以体验党支部接单派单的上门理发服务。
“这次想怎么剪?还照老样子?”“对对对,剪成老样子就成!”在独居老人申奶奶家里,电推子嗡鸣,剪刀游走,不一会,老人的头发就理完了。“我得好好感谢咱们社区,服务真的太好了,你看看,连我脸上、后脖子上的头发渣儿,都给我收拾得干干净净。腿脚不好出不去,这真的解决了我的大难题!”申奶奶一边照着镜子左看看、右看看,一边笑得合不拢嘴地说着。
一枝一叶总关情,“流动理发店”作为下矿社区党支部一个常态化暖心网格服务项目,为老人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空巢老人”提供了生活上的陪伴和精神上的疏解,真正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固定的“小课堂”,搭建邻里幸福桥梁
“今天,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不光是向大家宣传‘移风易俗过清明,文明祭扫树新风’知识,同时也向大家汇报一下,今年咱们社区创新开设‘邻’聚力课堂,今天这个学习也是咱们的第一课......”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闫金环耐心的给辖区居民说道。
为进一步通过党建引领拉近邻里距离,金城街道电厂社区党支部探索“睦邻文化+”创新基层治理,“邻”聚力课堂就是其中一个举措。“邻”聚力课堂,由社区党员干部、老党员、社区能人、身边模范组织开展以党的理论、政策宣讲、移风易俗、好人故事分享等为内容的凝心聚力课堂,用百姓视角传递党的好声音,用身边故事引导邻里向善向好,营造社区治理“同心圆”。同时制定“4+1+N”课堂模式,即一季度4次政策理论宣讲;一季度1次“我的善行分享”;一季度n次邻聚力.倡新风、邻聚力.承传统系列活动,让“邻”聚力课堂成为社区“能人”发挥作用的平台,带动居民共同营造社区和睦氛围,持续将“陌邻”变“睦邻”。
外增助力,内启活力,形成合力。如今,在党建引领下,韩城市各社区结合辖区居住人群特点积极探索,“社会组织聚合力 基层治理添活力”“一心四连四动”“一芯五瓣”等一批符合实际、针对性强的“红色品牌”正在培育形成,聚合力让下沉式“零距离服务”做的更实,推动党群共建、服务联办,将社区服务真正做到群众心坎里。
供稿:韩城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