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延安市安塞区聚焦抓学习研讨关键点、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抓边查边改着力点、全面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开门教育出发点、坚持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全面推进顺车路破解出行难、顺人路织就幸福网、顺水路守护城市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三顺”工程,将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群众可观可感的实惠和便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学铸魂转作风,把打通城区
“道路堵点”转化为学习教育“行动起点”
坚持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作风建设的问题、工作实践遇到的问题、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学习教育中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政绩观,在学习研讨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研究出台推动工作的实招硬招。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周边“断头路”“绕弯路”“不顺路”较多的问题,安塞区委、区政府以“三通一除”为重点,实施了顺车路工程,全面提升安全便捷出行条件。区财政投资1.6亿元,完成城区过境线80%的路基工程、50%的路面工程,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优化了通行条件。聚焦县城提能级,贯通了4条城市“断头路”,形成了城南区“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针对司乘人员和群众反映的堵点、卡点、盲点路段,组织交通、住建、交警、城管等部门共同研究论证,确定最实用、最优化的方案,拓宽道路18处,拆除视野盲区障碍14处,建成循环路网3处,双向改单行2处,增设红绿灯5处,使得城区、片区、小区易进易出、循环顺畅。开展城乡道路分级分类整治,修建临崖临水路段防护栏、混凝土防护墙95.5公里,公路急弯安装凸透镜136个,治理落石滑塌路段9处,整治危桥5处,修复水毁道路189条,最大限度防范和消除安全隐患,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8%。
立行立改提效能,把“被动应对”
服务群众转为建设海绵城市的“主动治理”
安塞区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学习教育,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结合实际,盘点工作、查漏补缺,哪里有短板、哪里有问题,都要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肩上有责、应对有方。在新老城区系统开展了“顺人路”工程,通过合理设置人行通道、过街天桥、停车场区等措施,畅通了人车行路,确保城区群众便捷高效通行。增建了便捷路,修建了五里湾人行天桥,缩短了两岸群众的通行距离和时间。增宽道路,在白坪新区、石峁则片区开发中,把车路、人路一次规划到位,新建了5米宽的人行道。增健康路,在城区两条干道上铺设了塑胶跑道、人行步道7公里,综合治理城区河道8公里,修建慢行步道6公里。增安全路,采取小切口、微改造的方式,对7处人车混行路段进行拓宽改造、加装护栏、增设辅道,消除了安全通行隐患。打通梗阻路,围绕人行道路互联互通,拆除小区之间隔墙20处,迁移人行道上的各类杆线、站牌198个,全面消除通行隐患。新建停车场3个,盘活新增车位1131个、公共停车位1711个,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对城区的6个农贸市场实行“三色管理”,绿色区域为固定摊位,黄色区域限时经营,红色区域严格禁停。较好的解决了城管和摊贩“躲猫猫”、农村群众早市卖新鲜“土特产”的路边摆摊的问题,让126个流动摊点“退路进市场”,实现市容管理与民生需求的“双向奔赴”。
坚持开门办教育,
用“绣花功夫”整治“城市顽疾”
安塞区注重拓宽群众参与学习教育的渠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基层党组织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等方式,利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平台等方法,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有更多机会表达心声,真正实现学习教育的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区水务公司、城管局、各社区党组织对21名居民群众提出“严防城市内涝”的意见建议积极响应,联合开展了消除易堵点、畅通排水网的“顺水路”工程。聚焦消除“肚大口小”积水隐患,实施了“五渠六巷”排水渠拓宽疏通工程,拆除占道违章建筑15处。紧盯城区排水重点区域,实施了排水管网改造18段、12公里,将排水管道由原来的DN300口径更新为DN600口径,采取“雨前排查、雨中疏通、雨后整治”的办法,对城区所有雨箅子进行排查整治,全面疏通清理,严防城市内涝。突出解决污染防治问题,解决雨污混流问题,实施老城区主街道及18条巷道的雨水、污水管网新建、改造项目,计划新建污水管网8.2公里、雨水管网1.2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网8.2公里。针对网民线上反映强烈的“安塞南高速路口堵车2公里”“老城区空中蜘蛛网”等老大难问题,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督办,拆除0.5亩绿化带腾出拓宽空间,建设潮汐智慧车道,使通行效率提升90%,对老城区21千米繁复环绕的各种空中线路进行顺通归并,腾出了一片干净的“城市空间”。
供稿:延安市安塞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