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选调生、铜川市耀州区挂职副区长巨源远(右一)在江苏省东台市推介铜川的农产品。
新华社西安5月2日电(记者陈晨、张斌)一头扎进基层的第3年,过去总是把皮鞋擦得锃亮的巨源远变得“土气”了:裤腿上经常粘着泥巴,脱口而出的是地道的陕西关中方言。
2017年夏天,面对一线城市科研单位的工作机会,这位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生做出了和身边多数同学不同的选择:到基层去。如今,31岁的他是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在他的推动下,当地“香菇小镇”逐渐成规模,小香菇成了大产业,900多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90”后清华大学博士生夏惠娟也放弃了成为高校教师的机会,到陕西杨凌示范区杨陵区做了一名基层干部。
陕西省选调生、西安市阎良区北屯街道办主任助理张荷(右)在村里的早点铺宣传垃圾分类政策。
巨源远和夏惠娟的共同身份是选调生。选调生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各地组织部门为干部队伍储存后备力量,从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一项举措。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在这一思路指引下,越来越多年轻、高学历人才加入选调生行列,选择到基层接受锤炼。
2017年以来,陕西陆续从全国数十所大学选调了1300余名毕业生到基层担任干部,其中大多数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
“选调生们不缺专业知识,缺的是基层历练和群众工作经验。”西安市阎良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晓婷说,为了帮助这些昔日的“学霸”们尽快转换身份、适应基层,阎良为每名选调生选配3名干部作为帮带导师,将他们派到乡村振兴、征地拆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急难险重岗位上历练。
过去3年间,在铜川市王益区工作的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杨乐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促成了区里新建标准化高中如期开工。在军台岭村,他筹建了乡村振兴工作站,邀请母校专家学者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
杨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勇说,选调生视野宽、脑子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在熟悉基层之后,他们的专业优势得以发挥,正在不断给基层带来新风与活力。
2019年冬天,夏惠娟接到一个棘手任务,主持重启当地已经停止3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充分听取一线教师意见后,我重修了评审细则,将教师的业绩水平、实际贡献作为评审基础,并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她说,这些举措排除了“打招呼、讲人情”的因素。
陕西省选调生、铜川市王益区挂职副区长杨乐一边吃饭一边打电话和同事沟通工作。
在阎良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生杨白凤参与到当地“十四五”规划编制当中,北京大学硕士生韩志昕在阎良区北冯村建立“北冯智库”,还办起培训班,带着留守儿童读书、运动,开阔眼界。
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生、阎良区北屯街道办主任助理张荷说,在农村参与到流动党员管理、禁止焚烧秸秆等具体工作后,她体会了不一样的青春模样,不再羡慕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们的“霓虹闪烁”。
“上学时,我一直在探索人生的价值。现在,我找到了!”张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