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选调,因为我希望到基层褪去稚气,增长才干
我选择选调,因为我想用知识回馈社会,服务百姓
我选择选调,因为西部大开发需要我们,陕西需要我们
我选择选调,因为我想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汗水和脚印
……
7月20日晚上8点,延安市东方红大剧院里传出阵阵掌声。这场由选调生学员自编自演的演出活动,将为他们一周的岗前培训画上句号。富有感情的朗诵声、洪亮高亢的歌唱声、此起彼伏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励志筑梦、砥砺前行”最动听的乐章。明天他们将从这里开始走进三秦,走向基层。
7月14日至7月21日,陕西省2019年度面向全国高水平大学招录的534名选调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7天时间,从西安到延安,从课堂教学到现场教学,从理论教学到经验分享,陕西省委组织部根据选调生实际情况,立足基层工作现实需要,精心组织、精选课程、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到基层去 实现初心
7月20日晚上10点,演出活动还在进行,在剧场外的大厅,我们见到了杜军渭。中等身材,为人谦和稳重,这是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从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到成为陕西省选调生,杜军渭向我们讲述了自己职业选择的原因,也和我们分享了他的初心。
“做一名充满正气的人,多为祖国、为人民考虑。”这是杜军渭的爷爷曾常跟他说的一句话。爷爷曾是一名老红军,也是一名基层工作者,他的言传身教对杜军渭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虽然年轻人的选择很多,但要选一个对自己更有挑战、更有价值的不多。我们属于比较幸运的一代,享受到很多资源,应该反哺给社会。我们校长也强调过,虽然我们是理工科院校,但还是希望我们能去更基层更西部的地方,能把知识和能量带给更多人。”在杜军渭看来,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提升,而是要将学识本领与基层的发展建设联系在一起。他并没有因为自己顶着博士的光环而骄傲自满,相反,正是由于有着高学历,他告诉自己应该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责任和承担。到基层为人民谋幸福,这是杜军渭的初心;多听多看多学,这是杜军渭告诉自己在基层工作中要做到的六字箴言。“作为一名陕西人,我愿意在基层的热土上去践行自己的初心。”既怀揣着初心与梦想出发,又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这个稳重的青年用坚定的目光和铿锵有力的声音彰显着一个敢于担当、砥砺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模样。
与杜军渭的求学经历不同,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李超与多数同龄人相比有着“不安分”的经历。
大学期间,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李超主动申请去部队服役,服役期满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我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当年选择去部队当兵是如此,这次选择来陕西当一名选调生也是如此。”毕业之际,身边的多数同学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而李超则来到相对艰苦的基层,再次选择了一条在身边人看来“不安分”的人生道路。在李超看来,年轻人多吃点苦是值得的,打破舒适的桎梏,到更加艰苦的基层去磨砺自己,这是一生中难忘的回忆。趁着年轻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这是他走上选调道路的初心。
来自甘肃农村,学习农业相关专业,加之多次农村调研经历,李超对未来的工作有着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即将到基层工作的选调生,不是克服了艰苦条件在农村待下去就合格了,既然选择去基层,就要实实在在地干事创业,要为农村、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真真切切做一些实事。”
杜军渭和李超,两个人,两种不同的求学经历,却有着相同的初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这两位青年将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选择基层,更是选择将自己的青春岁月献给农村,实现初心。
到实践中去 践行使命
“小志”在国内某顶尖大学就读,是大家公认的学霸,可“小志”家境并不富裕,毕业时,父母和身边的同学希望他能够留在大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但在“小志”内心深处,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所学所获能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考虑,“小志”做出了符合自己人生追求的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
这是此次演出小品剧《青年小志的烦恼》的剧情,更是发生在选调生韩志昕身上的真实故事。
韩志昕,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来自黑龙江省鹤岗市的一个村庄。他的父亲是一名农民,母亲是村子里的赤脚医生。在他的印象中,无论是白天黑夜,或是刮风下雨,只要有村民找,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地背起药箱到村民家就诊。以前他很难理解,为何没有升职和加薪的动力,母亲却依然对自己的工作十分专注和投入?后来母亲告诉他:“被需要是一个人存在的最大价值。”母亲用朴实的言行给他上了人生的第一堂课:要将个人放在社会中去思考自身的定位与人生的价值。
韩志昕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农村养育了我,现在祖国需要青年人投身于西部基层建设,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韩志昕看来,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知道不等于懂,懂不等于思考,想要认识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在基层的实践中亲身体会。虽然远离家乡,没有任何亲戚朋友在身边,但韩志昕并不觉得孤单。韩志昕说,农村是他的根,基层的老乡都是他的亲人。在农村知行合一、践行使命,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是这位来自北京大学的选调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的张玉广也不是陕西人,这次培训是来自重庆彭水的他第一次来陕西。他坦言,和想象中的陕西不同,西安和延安无论是城市建设、交通发展,还是生态环境,都比之前了解到的更有吸引力。
在张玉广的父母看来,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不能只选择舒适,而应该选择到更锻炼人的岗位去工作。
当问到张玉广选择到陕西当一名选调生的原因时,他说,这要从他的入党初心讲起。“2017年,我递交入党申请书时恰逢党的十九大召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而我在过去的22年生命历程中,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我想在基层锻炼,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党的伟大事业中,选调生就是一个最直接的选择。”
虽然都来自他乡,但这两位从北大和清华毕业的青年头顶的是同一轮明月,脚踩的是同一片土地,承担的是同一个使命。家人的支持和鼓励给予了他们扎根基层的勇气,在陕西的基层实践中艰苦奋斗、锻炼自我,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
到陕西去 大有作为
有人说喜欢陕西的人文历史环境,有人说这里离家近,还有人说,我是被陕西的“人性化”政策召唤而至……陕西在今年定向招录的534名选调生中,有一些是“结伴而行”,他们在人生的重要关口,选择共同来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情侣、甘肃人、兰州大学研究生、陕西2019年选调生,这是李康辉和罗亚男身上共有的标签。社会学专业出身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志向,那就是去基层践行“社会学精神”。“书斋之外还有田野”,于他俩而言,基层就是他们的田野,不仅是他们学术研究的田野,更是他们干事创业的田野。
“选择来陕西做一名选调生,因为我们学的是社会学,这是一门特别有底层关怀和社会关怀的学科,读研期间的社会实践让我们对基层有了更深的了解。陕西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基层的变化日新月异,我们想为基层、为陕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李康辉这样解释他们选择来陕西发展的原因。“当然,也因为陕西在选调生分配上特别人性化,把我们分在同一个地方工作,这也是我们考虑来陕西的一个重要原因。”罗亚男笑着说到。
在这对情侣看来,虽然他们来到陕西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乡村振兴需要青年,陕西的追赶超越更需要青年,陕西对人才求贤若渴更坚定了他们来陕西工作的信念。三秦大地正张开怀抱迎接青年们的到来,李康辉和罗亚南相信,到陕西来,大有作为。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7月14日,陕西省委主要领导与来陕考察的高校负责同志座谈,大力推动组织选人与高校育人深度融合。陕西省委组织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励志筑梦、砥砺前行”为主题举办了选调生风采展示活动,以选调生自编自演的节目激励年轻干部扎根基层、励志奋斗、奉献陕西。
近年来,陕西省委组织部不断加强选调生的选、育、管、用工作,越来越多志存高远的年轻人选择陕西这片成长成才的沃土,在三秦大地担当使命,为追赶超越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