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神木市召开村党支部书记“导师帮带”后备力量座谈会,为村干部“青黄不接”难题开出“妙药良方”。
集思广益,找准以老带新“发力点”。会议开场直击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结构断层等问题,将推行“导师帮带”计划作为破题之钥、治本之策,精准匹配22名老支书与88名后备力量,通过传导“田埂经验”,创新思维碰撞,迸发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与会人员建议,实行“双导师”制,“镇街班子成员政策导师+金牌村支书实务导师”团队通过座谈交流,设置“带政治方向教党务、带群众工作教方法、带产业发展教思路”的教学模式;后备力量通过学理论政策、学群众语言、学实战技能,练就“硬本领”生力军;镇街党(工)委通过搭建平台、倾斜资源、统筹协调,为“导师帮带”落实落地保驾护航。
严管厚爱,扣好后备力量“成长扣”。会上解读了“导师帮带”培训方案,要求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要在学习上强根基,每日自学1小时政策理论、撰写1篇跟班日志,每周参加1次镇街组织的经验分享;要在纪律上划红线,严禁敷衍应付;要在日志上见真章,做到群众诉求必记、问题解决路径必记、个人反思必记;要在安全上守底线,严格履行市镇村三级请假报备制度。通过为期一个月的理论教学、实地观摩、跟班帮带,着力为神木乡村振兴锻造一支过硬的后备队伍。
凝心聚力,共绘乡村振兴“同心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会上鼓励老支书们勇当“铺路石”,把“土办法”变成“金钥匙”,引导年轻后备力量勇做“急先锋”,在一线摔打中成长为“多面手”。要求镇街党(工)委扛起“主官责”,在建设“导师帮带”师资库上下实功,在建好老支书“导师帮带”工作室上闯新路,在完善后备力量孵化托举体系上求实效,以制度创新激活帮带效能,共同书写神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答卷。
供稿:神木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