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阴县坚持把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从细处着眼、实处用力、难处突破,推行党员教育培训“三个四”模式,精细设置培训内容,精心搭建活动载体,精准破解工作难题,持续提升党员队伍综合素质。
搭建“四大课堂”,筑牢党员干部思想根基。“理论课堂”强基。紧扣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势新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首课、主课、必修课,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基层治理等作为教育培训重要内容,用好用活各级党校培训阵地,分批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培训,2023年以来已开展培训15期4500余人次。“业务课堂”塑形。针对不同群体和差异需求合理确定教育内容,按照“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科学设置内容,积极开展党务干部“青蓝学堂”、机关干部大讲堂、“硒果”讲堂等活动,累计举办农村、机关、社区、中小学校、公立医院、国有企业等领域党组织书记培训班7期500余人次;组织200余名党员干部前往江苏溧阳、四川成都、重庆、浙江杭州等发达地区,全面增强党员干部实战实训能力。“红色课堂”铸魂。依托汉阴本地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三沈纪念馆、沈氏家训展览馆、杨弃将军故居等红色教育资源和党性教育基地,组织广大党员学习观摩,重温入党誓词,汲取信仰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去年以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共开展党性教育300余场次。“实践课堂”增效。把党员教育课堂搬到实地、项目一线,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内容,采用“课堂+案例”的模式,让“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话产业、讲治理、谋发展、促振兴。2023年以来,整合农业、林业、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20余场次,田间地头指导500余场次,辐射党员群众7000余人次。
建立“四式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年老党员“关爱式”管理。对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党员,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的方式,开展送学上门活动,为老党员累计开展“送学上门”“送温暖上门”等活动120余次,解决实际困难30余件,走访慰问困难党员335人。在职党员“报到式”管理。以“双报到”工作为契机,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包联社区参与社区治理、办理群众微心愿,全县1796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8个城市社区为民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1058件。无职党员“承诺式”管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321”基层治理模式,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推动4600余名党员联系群众8.6万户,承诺事项1.23万件,年接待走访服务群众51.6万人次,办理实事6800余件,有效织密织牢党群连心线,党建引领“321”基层治理模式获评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现场会在汉阴召开。流动党员“动态式”管理。建立“1+N”流动党员联系制度,明确1名党支部班子成员联系1名或多名流动党员,通过定期与流动党员交心谈心,建立流动党员个人信息台账,切实做到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鼓励流动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平台,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2023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受益群众达5万余人。
强化“四重保障”,夯实党员教育培训成效。强化阵地保障。发挥县级党校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用好10个镇级党校分站点和159个村(社区)远程教育站点,构建起“1+10+159”党员教育培训阵地体系,形成了覆盖广泛、深入基层的教育网络。强化师资保障。按照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要求,从县委党校教师、知名专家学者、高层次人才等人员中聘请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知识扎实、工作经历丰富的专职教师,建立县级党员教育师资库,聘任党员教育讲师9名,挂牌命名党员教育培训基地1个,制作党员教育电教片63部。强化经费保障。财政每年拨付10万元作为党员教育专项经费,县委组织部也从党费中拿出部分资金,采取举办各类培训、订购党建书刊、添置电教设备、下拨培训经费等措施,确保党员教育经费的落实。强化数字技术保障。利用汉阴先锋微信公众号、汉阴先锋抖音号,推送党内法律法规和党员先锋风采,进一步拓宽党员教育培训渠道。同时将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有力抓手,大力培育“讲好党的故事、讲好政策理论、讲好特色产业、讲好旅游文化”的四讲“远教先锋”,去年以来开展集中培训3期、送教上门15期、线上培训1期,培训人数合计1600余人次;做强“先锋”品牌,先后策划《国企带镇村书记谈》《村官问政 局长应答》《红色故事》等栏目62期,着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汉阴先锋”媒体矩阵。
(供稿:汉阴县委组织部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