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干部工作 / 干部监督 / 正文

更有力有效监督一把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1-05-13 16:13 作者:李中军

       有人这样总结一把手腐败的特点: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言堂”、项目“一手抓”。据统计,2020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的县处级以上一把手5836人;党的十九大后查处中管干部中,主要问题发生在一把手岗位上的就有100多人。如何更有力、有效地监督好一把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难题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权力集中、责任重大、岗位重要,监督难度相对更大。难就难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虚化、弱化的问题。时日一长,个别一把手习惯凌驾于组织和班子集体之上,蜕变成为“一霸手”,进而破纪破法,甚至污染一个单位或集体的政治生态。

  紧盯难题,用心解题。一把手作为党政领导集体的“班长”,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一举一动都对一地一域的政治生态和干部队伍作风面貌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一把手作用发挥得好,能造福一方、泽被长远。一旦任性滥权、肆意妄为,最容易带坏班子、搞乱风纪,导致腐败滋生蔓延,成为当地政治生态污染源。因此,对待一把手监督这个难题,必须紧盯不放、用心解答、务求实效。

  抓牢“关键”,强化上级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级对下级尤其是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最管用、最有效。”《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第八条明确:“党委(党组)书记应当履行本地区本单位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上级一把手既是管党治党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又是实践者和示范者,上级监督不仅是明文规定,更是政治要求。必须把上级对下级尤其是上级一把手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实实在在的做起来、做到位。要态度鲜明、记挂在心,多了解下级一把手日常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多留意干部群众对下级一把手问题的反映,多听取下级领导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意见,善于窥斑见豹、以小见大,抓住各种机会多过问、多提醒、多纠正,这样才能抓实“关键”、带好队伍、担当尽责。

  关口前移,做到未雨绸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使一把手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实际上是对干部关心爱护的最好体现。发挥派驻“探头”作用,突出对关键少数、重要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将一把手作为巡视巡察工作的重点对象,发挥好巡视巡察对一把手的政治体检和监督作用;加强一把手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问题预警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织密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网络,切实提升一把手监督质效。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做深做实以案促改“后半篇文章”,延伸廉政教育触角,引导一把手加强家风建设,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提升治理效能。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事实证明,一把手权力跑冒滴漏、脱轨越界,对一把手监督的失位、缺位,往往与把制度当摆设、执行制度“开天窗”有关。要狠抓制度落实,强化制度权威,把党中央已经明确的监督制度坚持好、执行好,真正使制度成为硬约束。同时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编密扎紧制度的“笼子”。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扭住问题不放、聚焦难点发力。既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又协助同级党委加强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加强对下级纪委监委的领导和监督,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层层传导、层层落实。既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有效压缩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又善于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推动对一把手监督严起来、实起来,让权力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地发展。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