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9期 / 正文

旱地产业如何为乡村“解渴”?

——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于宁锴谈产业“错峰”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5-16 15:30 作者:本刊记者 赵娇娇

“宁赶慢中慢,不赶快中快”这是陕北农村的古语,它提醒农民不要一哄而上扎堆种植单一农作物,高粱的复植,就是对过往种植结构的补充

在陕北这片干旱少雨的黄土地上,老一辈农民总说“种地要看老天爷脸色”。但比天气更难捉摸的是市场——农作物种得再好,卖不上价照样白忙活。

从“看天种地”到“看单生产”,从“分散小农”到“产业工人”,绥德县重新“捡”起高粱产业验证了旱地农业不是只能“穷熬”,用活市场思维、盘活农村资源、激活人的动能,黄土坡上也能长出“金穗穗”。

过剩源自同质化

当前农产品市场呈现的结构性过剩,本质上是同质化供给与需求量之间的错误搭配。

当乡镇集市各摊位的西红柿、黄瓜以近乎相同的品相堆积如山,折射出农产品一个更深层次的困境:同质化滞销,是由于传统农业经营中市场导向不足、缺失产品附加值。

时下,大多数种植户并不掌握市场的“规则”——既没有差异化种植的意识,也未能通过品种改良、品质分级或深加工来提升产品附加值。

绥德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且分布不均。高粱是一种强耐旱性作物,其生长特性契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即使在干旱年份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产量。因此高粱成为当地传统种植作物,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技术积累。

近年来,随着白酒酿造行业的发展,国内大型酒企对高粱的需求逐年增长,优质高粱作为酿酒的主要原料需求也在增加。绥德县瞄准这一机遇,首先在薛家河镇试种高粱,并通过与酿酒企业建立订单农业合作模式,解决高粱的销售问题。

在陕北这片曾经广种薄收的旱作农业区,农民们过去遵循“种保险田”的逻辑,玉米、土豆轮作既是传统惯性,也是对市场风险的规避,如今薛家河镇重新开始种植的酿酒高粱突破了这种思维。

与传统粮食作物相比,高粱种植具有投入成本低、管理相对粗放的特点。在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的推动下,单位面积收益得到提升,特别是优质酿酒高粱品种的推广,使收购价格较普通食用高粱提高。

网络平台推送的知名酒企原料扩张等信息,让种植户们意识到,那些曾被视作“杂粮”的作物,在特定产业需求下也是吃香资源。

薛家河镇开始用市场倒推法替代经验种植,通过与下游酒企沟通,掌握指标要求。当地政府将高粱产业纳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在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农机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逐渐形成集种植、收购、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高粱种植成为绥德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选择。再加上随着消费升级和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高粱作为健康杂粮的市场潜力还将持续释放,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抱团闯关,防止市场“变脸”

农业生产既受制于自然气候,又需顺应市场规律,使得价格波动成为难以规避的常态。针对市场周期性波动规律,薛家河镇引导农户突破短期逐利的思维定式,建立高粱产业合作总社,抱团发展。

通过产业合作总社模式凝聚分散的小农力量,以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资料采购成本、提升节水灌溉等设施利用率。更以集体产量优势与酿酒企业谈合作,通过保底收购价与浮动溢价相结合的机制面对收益空间。

万亩高粱基地

另外,合作总社有更多资源力量追踪市场动态、分析行业趋势,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扩产或减产,破解“跟风种植——价格跳水”的恶性循环。

单纯的规模化种植仍有脆弱性,为降低旱情等天灾导致高粱减产的可能性,薛家河镇将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当遭遇不可抗力损失时,保险赔付可覆盖60%以上生产成本,避免农户因灾返贫,同时也保障了与酿酒企业签订的订单履约能力,这一设计缓解了农户对未知风险的焦虑。

在提升产业附加值层面,需要严格把控高粱品质以满足酿酒企业的需求,推动深加工链条延伸。

通过整合土地、技术、文化等要素,让农业跳出单一生产局限,提升经济贡献率。通过订单农业锁定产能,还可以开发高粱系列健康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主链稳固、支链灵活”的产业体系。这既是破解农业低占比困境的办法,也是产业振兴的一招。

这种从风险防控、组织创新到价值深挖的全链条布局,既可以面对价格波动的冲击,又为农户创造了可持续的增收空间,凸显出传统作物在现代农业体系中转型的潜力。

种地也能出“金领”

传统村集体合作社普遍存在的“平均股”分配模式,导致人才动力不足。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借鉴榆阳区赵家峁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产权制度改革。

薛家河镇跨村组建的高粱产业联合总社,通过整合14个行政村的耕地,形成连片种植基地,可实现农机共享、农资成本降低、技术统标等优势。

还可以在高粱种植合作总社推行“基础股+贡献股”的复合结构:农户土地、资金入股占基础股保障,对引进技术、管理运营等关键贡献者增设动态贡献股,经营骨干持股比例可相应增加,激发能人带动的积极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机制,既能保留集体经济属性,又引入市场化管理基因。

薛家河镇的高粱产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当前合作社虽在政府扶持下建立起基础种植体系,但过度依赖行政力量对接销路的模式不能长远发展,将市场开拓的责任完全寄托于镇企对接机制,缺乏自主培育销售渠道的主动性。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扭转“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在合作社内部培育敢闯敢试的开拓意识,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让懂技术、会经营的骨干推进品牌建设、质量管控和渠道拓展。唯有将“政府推着走”转化为“自己抢着干”,才能打通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条,让特色农产品有持久竞争力。

经济组织顺利运行,经营人才是关键。针对农业经营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对村干部开展市场分析、品牌运营等经营能力的培训,每年孵化几个“高粱产业带头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创业团队入驻,为联合总社注入电商营销、精深加工等新业态的开发能力。

镇政府发挥产业链“连接器”的功能,既为联合总社对接农业科研院所获取抗旱新品种,又牵头与酒企建设种植及酿造一体化基地。

这种系统性机制创新,能使绥德县高粱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农业体系跨越,为黄土旱作农业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范本。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