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人流涌入后街小巷的主要因素,正是城市原本的烟火气。越来越多游客开始追求生活与日常,想以一种“成为当地人”的形式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和当下
在西安,南院门街道是碑林区最小的街道,这里数个街巷近些年相继为网红。
相比景观化了的网红街,南院门街道保留着完整的生态——商场、潮流店与裁缝店、钥匙铺、流动摊贩同时存在于这个田字格。
后街小巷是城市毛细血管,商店是其中的细胞,人是更小的单元,而这些要素组合起来,又反映着城市的“健康”状况。探索南院门街道的治理,不仅是记录此时此刻,更是一种深深思考。
与城市更新相辅相成
原来老旧的后街小巷,经过“微更新”后吸引年轻人来“城市漫步”;曾经的老菜场,改造后变身文化创意街区;过去破旧不堪的老厂房,打造出一幢幢生态化办公空间……近年来,经过精心定位、重新打造,那些老旧街区留存着情怀和记忆,变成了城市新名片。
实际上,后街小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城市发展忽视,可利用空间尚未厘清,难谈发展商业与经济。随着城市更新带来环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补齐,加之主打“互动感、体验感、深度游”城市漫步兴起,最接近城市原本面貌的后街小巷逐步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市井烟火气的代表。
游客在德福巷品尝饮品 周明明/摄
“后街小巷走红,本质上是消费日益多元的表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也更“挑剔”了。
2024年,碑林区把“一轴三圈”建设作为重大改革事项,围绕“塑造街区特色、统筹全域联动、规范管理运营、丰富消费业态”等重点任务,制定了近、中、长期计划和系列实施路径。“圈内”街区逐步实现服务功能齐全,活动内容丰富,管理规范有序,业态完整丰富的目标。
采访发现,“商业味”太浓是影响消费者回头率的主要因素。逐渐同质化的商圈主街渐渐饱和,难以释放更多吸引力,追求个性的新兴消费者开始崛起。
不同于集聚着大型商业综合体和高端消费品牌的城市主街,后街小巷是火热的、接地气的,天然带有丰富的社区元素,商业与慢生活水乳交融。
在德福巷的“宝藏小店”随手一拍都能出片,在书院门感受浓郁的书香气氛,在落日时分的顺城巷小憩,一条条后街小巷构成了南院门街道商圈“精细且精彩”的毛细血管。
而开展“一轴三圈”建设以来,碑林区有效吸引钟鼓楼、南门、碑林博物馆等景区的隐形客流,街区经济活力显著提升,经济价值显著提高。
“一个好的城市更新项目,一定是可以看得见历史,看得见未来的。”裴成荣说,后街小巷的改造首先应注重对文化的挖掘、继承,有文化的商业也不会折旧,更不会过时。
保持特色,差异化生存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目前红火的街区都较好地避免了千店一面、千街一面的同质化情况。
只有将城市更新与新模式相结合,后街经济才能打开商业新想象,实现从单一消费到多元消费。相关专家认为,后街小巷与主街、商圈形成互补互促发展格局,首先要打造差异化、多元化的街巷IP。
西安市碑林区委书记张帆在《深耕“一轴三圈” 塑造发展新动能》一文中就提到,多数街区缺乏专业运营机构,同质竞争激烈。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依托现有产业、区域资源和文化特色优势,将空间载体提升与业态提升相结合,强化街区的独特性、差异性……”
大车家巷社区联合社区律师为辖区居民调解纠纷
碑林区第三产业占比较高,是支撑区域经济的绝对力量。与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充足的新兴区域不同,碑林区寸土寸金。把比例尺拉小,南院门街道的情况亦是如此,所以才形成了一街一景一项目一特色的思路。
以德福巷为例,与同样爆火的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叁伍壹壹TFEP文化创意园区等不同,其完全依靠街道社区组织和商家自发形成如今的模样。
“‘有形的手’应在发展初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不能介入过深,留下的空间让商家和主理人去发挥。”南院门街道办事处主任许萍认为,让商家通过行业协会自行、有序地共创生态。
此外,由于街巷品牌的擂台效应,每个商家都不希望失败退场,不但极其注意环境卫生,还会适度造景,用门头打造和橱窗展示吸引游客,所以在德福巷逛街是赏心悦目的。
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是类似德福巷的街区,如何维持住一种节奏、一种日常、一种让人愿意再来一次的理由。
“大家是用脚投票的,消费是价值的兑现,打造品牌一定要与消费者产生共情。”裴成荣认为,“这些网红街区能长红,不仅仅是景观好,产品也优质,甚至还有一定性价比。”
据了解,德福巷翻红后,商业业态上就注重把控客单价,打造精致小店时强调接地气与性价比,“人均百元,有吃有喝能出片”。
韧性源自与安宁生活兼得
成为网红的后街小巷,其商业生态是否具备持续的韧性?
以南院门街道为例,支撑整个片区走到今天的,是一种复合式的生态。由于位于大景区、居民区之中,南院门街道从高端商业、文化场所、特色餐饮,到裁缝店、水果店、早餐店之间,形成了彼此嵌套、相互调节的多元结构。
居民与游客的共存,是韧性的来源。居民撑起了普通餐饮与生活服务业的底盘,而游客与新品牌的涌入,则不断为街区注入流动的新鲜血液。
但是,在没有第三方运营明确规划与限制下,自发形成的模式并非完美,也面临着居民矛盾、游客化、租金上涨等现实情况。
由此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在生活方式被线上购物颠覆的今天,还需要水果店、五金店、杂货店这些生活型的街边小店吗?
多数受访对象表示,对于一个好的街区来说,这些小店绝对是重要的,“当人与人之间有真实的连接时,才能真正地称这个地方是家”。
比如,由于靠近德福巷、竹笆市,大车家巷横巷常年堵塞着各种车辆,影响附近居民出行。由于是未名道路,交警和城管部门均无法对违停车辆进行处罚。
南院门街道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与交警、城管和消防部门研究横巷解决方案。最终,横巷道沿安装了地桩,交警部门对长期违停车辆进行催挪,南院门街道还贴出“温馨提示”。
诸如此类的行动和举措,都是为了平衡居民生活和商业发展。“当流动性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由其带来的治理危机愈加不容小觑。”裴成荣认为,街区不能过度改造,否则不可持续,必须融入当地环境。
事实上,吸引人流涌入后街小巷的主要因素,正是城市原本的烟火气。越来越多游客开始追求生活与日常,想以一种“成为当地人”的形式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和当下。
“评价一个城市好坏的标准不只是一系列的经济数据,更有其中的人情味和幸福感。”南院门街道社区管理和网格化服务中心主任崔锦说。
南院门街道1.28平方公里的面积,被分为26个网格,社区、相关部门、党员、志愿者、商家等与居民在其中共生、共建、共长、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