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8期 / 正文
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5-06 16:40 作者:樊为之 郑嘉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从多个方面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部署。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凝聚磅礴奋进力量,保障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极端重要的工作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我们党正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严峻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从国际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持续强化遏制打压态势,通过“颜色革命”“文化渗透”等实施意识形态颠覆的企图从未停歇;从国内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使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凸显;从历史镜鉴看,苏东剧变的教训警示我们,意识形态阵地失守必然导致政治体系崩塌。只有牢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才能确保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记录历史的简牍  视觉中国/供图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内容,具有强大的政治凝聚功能和社会引导功能,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是好的,但也要看到,我们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比如,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为名否定党史国史,市场逐利性、消费主义消解核心价值观念,算法推荐技术加剧“信息茧房”效应等,这些都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严峻挑战。必须持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构建思想、文化、网络“三位一体”防护体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以意识形态安全促进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要求。文化认同决定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强度决定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高度。增强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统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就会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不可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着眼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浸润并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向心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新挑战、新考验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叠加、制度博弈与价值冲突并存的复杂态势,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复杂斗争形势下的战略定力考验。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意识形态的渗透策略也在不断升级,呈现出技术化、隐蔽化、精准化的新特征。比如,利用数字技术,在影视作品中,通过情节设计、角色塑造等手法,潜移默化地传递西方价值观;在网络游戏中,通过虚拟世界中的规则设定、互动方式等,影响玩家的思想观念。同时,借助重大突发事件,如社会热点、国际纷争等,制造舆论漩涡,刻意放大社会矛盾,企图扰乱社会秩序,混淆视听。更有甚者,通过提供资金、资源扶持所谓“意见领袖”,构建话语同盟,企图动摇“四个自信”,颠覆国家政权。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具备更高的政治判断力,更强的政治领悟力、更高的政治执行力,更加有效应对新型渗透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第62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中国展区  新华社/供图

多元价值场域中的思想引领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不断涌现,其价值诉求也日益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青年群体中,“躺平”“佛系”等心态逐渐蔓延,反映出对现实压力的无奈与逃避;新兴领域从业者价值取向多元化,挑战着传统价值观念的权威性。同时,网络空间中亚文化的流行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不同程度上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尤其是算法推荐技术引发的“信息茧房”效应,使不明真相的群众陷入认知偏见与局限,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技术革命浪潮下的治理能力短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媒体格局重塑、受众群体分化、舆论生态变迁以及传播方式革新。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拓展了意识形态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模式。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意识形态的传播格局。生成式AI技术催生了深度伪造内容,挑战了信息的真实性;区块链技术助长去中心化传播,改变了信息流向;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平行认知空间,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方式。这些技术的演进,既为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

增强凝聚力、引领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推进强国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坚强思想保证。

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自觉运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更加有力地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复兴伟业的强烈共识和强大合力。

在“两个结合”中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有机统一,蕴含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一方面,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当代中国鲜活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挖掘新经验、提炼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原创性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新视角、新方法持续激发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活力,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强大、丰沛、持久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资源。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也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旗帜。应发挥精神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理想信念,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抓好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浸润融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牢牢守好网络舆论阵地。积极适应现代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传播格局深刻变革,主动掌握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的主动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把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和新媒体传播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网络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率,不断扩大舆论强势。深入分析舆论热点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精准把握舆论趋势,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效引导公众情绪。推进依法治网,加强网络监管,依法打击网络谣言和负面信息传播,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空间更加积极健康清朗。

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严格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建好、管好、用好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研究机构、文艺生产传播机构等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