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有两项荣誉让周至人引以为傲。一个是获得“中国最美县域”称号,另一个是跻身陕西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县”行列。
一段时间里,周至的干部群众觉得美丽、高质量与自己离得较远。从打秦岭的“主意”,到守秦岭的生态?字面相差不多,实则谬之千里。
远观不扰,让人与青山两相适。望秦岭,是一种新的守护方式。
与青水共云雨
秦岭北麓的苍翠褶皱里,一场生态保护行动已持续多年。这期间,周至完成30座小水电站整治、7座矿山关停。
到秦岭违建整治点接受党性教育,是周至新任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对于周至而言,守护好秦岭生态,就是守护好发展生命线。
周至烟火巷子夜景
周至立下生态优先的硬规矩。对违反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行为顶格处理,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项目,均需由县秦保部门研判,不符合要求的“一票否决”。
作为西安市的主要水源地,周至境内黑河水库年均向西安市区供水3.45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56%。为让西安市民喝上放心水,周至大力推进生态修复、截污治污、滩面治理等工程,黑河入渭口和4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长年达到Ⅱ类标准。
“数字秦岭”智慧管控平台上,2384.28平方公里保护区被细分为1个二级网格、12个三级网格以及110 个四级网格,74名专职网格员、104 名兼职网格员与14 架无人机共同编织起一张会“思考”的监管天网,让各类生态问题无所遁形。
废弃的矿洞,变成“驴友”打卡点;昔日争抢河滩地的村民,自发组建起护水队。守山护水已化作每个周至人的日常自觉。
数年坚守,换来的是周至县连年蝉联“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美丽生态成为周至经济发展的最靓底色。
周至人发现,那些曾经为保护生态所做的付出,正在变成实实在在的红利。
今年大年初一,周至水街单日人流量超18万人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绕城而过的“臭水沟”。“那时,沙河因环境污染而河道干涸,垃圾遍地。”沙河管委会主任宋卫星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多的污染治理改造,昔日垃圾河变成了风景河,成为西北地区夜经济的新地标。
毗邻秦岭终南山楼观台景区,以阿尔茨海默病照护为主题的医养结合小镇一床难求。“这是专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打造的养老照护家园,由新加坡鹏瑞利集团投资、运营及管理。”楼观新区党工委书记郭俊波指着远处的秦岭说,之所以能招引来外资企业,因为最好的养老配套就是这片青山。
这种“生态溢价”现象正在周至蔓延:有了好的生长环境,猕猴桃不再薄利多销,而是论个卖;主打观星体验的民宿,房价比县城酒店还高;2024年周至位列“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全国第二位。
与产业共成长
春日,楼观镇周一村的果农们忙着给自家的猕猴桃园做生态升级。传统的T型大棚架被稳定性更强、便于机械化操作且环保可回收的钢结构大棚架取代,农药化肥换成了有机肥,农业专家到田间化验土壤成分……靠着绿水青山的涵养,他们的猕猴桃园在过去几年,实现产值倍增。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周至开始大规模种植猕猴桃,在当时创造了亩均两万元的收益神话。但无序发展和盲目施肥、打药,一度让周至猕猴桃产业陷入困境。有果农算过一笔账,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产量和单价几乎持平,但人工成本涨了20倍,且管理工序更复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给种植户讲授猕猴桃管护
“早些年我们靠卖猕猴桃开上了小车、盖起了房、还供娃念了书。”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感触颇深,周一村几乎家家种猕猴桃,随着果园老化,产量下降,加之果农在用药、化肥上也不讲究,催熟的果子看起来个头大,可口感不好,卖不上价,最艰难时,猕猴桃甚至“当洋芋卖”。
周至猕猴桃已经发展40年了,还能再发展40年吗?在周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斌看来,部分果农的担忧不无道理。马斌坦言:“目前43.2万亩的种植面积很难再扩大,增产空间也有限。全县20年以上的老果园占一半以上,标准化程度不高,品质良莠不齐。”
是最大化追求产量,还是打生态牌,循序渐进做精品?
“鱼与熊掌”式的拷问之下,周至启动猕猴桃全产业链九大提升工程,核心是让猕猴桃产业老树发新枝。“县上统一人工授粉、果园生草等16项规范化栽培标准,健全产地标识、安全检测、溯源系统等品控体系,优果率突破90%。”马斌介绍,2024年全县新建3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园60个。
“种了几十年猕猴桃,这两年才算慢慢种明白了。”齐平感慨,“政府补贴建园,我们换了新品种,比照县里提出的生态种植标准打药、施肥,果好价格也硬气,标准化种植的‘翠香’地头价就在5元以上,精品果更是价格翻倍。”
在周一村京东农场,200亩猕猴桃园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和温度,数据直接上传至智慧农业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定期指导。每一棵猕猴桃树都经历着从自然生长到数字管控的蜕变,数字溯源系统为每颗果实生成专属“身份证”。
“我们给每个猕猴桃拍‘CT’,糖度、硬度达标才能进入高端市场。”齐平说,事实证明,好山好水,再加上好品种、好技术,销路不愁,“现在,我们的市场不在马路边,而是在全球各地”。
周一村的冷库就建在村口,果品分拣线和包装线一应俱全,线上入驻京东平台,线下,周一村的猕猴桃坐上冷链车,进入各大商超,打上绿色、无公害的标签,很受认可。
作为猕猴桃老产区,除了先进的种植理念、科学化的管护技术、多渠道的销售网络和不断延长的产业链条,周至还有一件“秘密武器”——育种。目前国内主要的猕猴桃品种都从周至选育并扩种。
周至猕猴桃产业科技实验站站长黄经营曾参与周至猕猴桃当家品种“翠香”的选育和推广。十几年后,他又带着团队选育出“金周”系列新品种。其中,“金周6号”维生素C含量是“翠香”的近两倍,且货架期更长、口感好,市场潜力大。目前,新品种已在眉县、武功等地开展区域试验。
生态打底,“周至猕猴桃”跻身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八位、浆果类第一位。因品质过硬,部分园区的果品远销欧洲,重点果区群众人均年收入突破19500元。
与生态共富裕
当下,年轻人追寻的诗意栖居不在都市楼宇,而在秦岭脚下的村咖里。青瓦白墙间,喝杯咖啡,听个故事,发会儿呆。
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消散,“最美农村公路”周塬路的起点驿站马召镇辛口村,村口的喜鹊咖啡屋已经迎来了第一波游客。这个由破旧民房改建而成的咖啡屋,不仅是游客镜头中的网红打卡地,还是连接城乡的“流量密码”。
果农收获猕猴桃
辛口村南依秦岭,辛口河穿村而过,环山旅游路横贯东西。尽管坐拥山水资源,但2015年时,这个700多户人的村庄超半数还是贫困户,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冷冷清清。
“现在年轻人回来了,村子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一切都像刚出锅的包子,热气腾腾!”58岁的辛口村党支部书记曾素敏一边招呼着前来研学的大学生,一边给忙不过来的服务员搭把手。
家门口的变化,置身其中的村民感触最深。
5年前,村民付会琴家闲置的小商店被村集体改造为青瓦白墙的咖啡屋,小山一样的垃圾堆不见了,臭气熏天的荒地变身文艺范儿的休闲广场,不定期举办音乐会、艺术展,俨然村庄“CBD”。
“以前开小卖部一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光租金就有5000元。”62岁的付会琴跟老伴腾出手搞苗木种植,年收入又多了8万元。全家人一合计,投资20余万元,比照咖啡屋的风格,将自家临街的一间空房重新装修,在咖啡屋对面开起便利商店,生意红火。
“绿水青山不止是风景,更是产业升级的资本。”马召镇党委书记洪良表示,多元产业陆续嵌入乡村,乡村旅游从“农家乐1.0”升级为“精品民宿+文化体验2.0”,生态引流,消费变现,群众的收入来源更多、钱袋子更鼓了。
马召镇熨斗村,荒废多年的院落改造成主打慢生活的精品民宿,上海来的游客愿意为“推开窗户看见秦岭”支付每晚千元的房价。“过去村里闲置的老房子没人要,现在成了香饽饽。”民宿老板段力圆瞄准眼下火热的近郊休闲游,在二楼留了5个餐厅包间,还建起悬空茶室、将老柴房改造成小酒馆。尽管忙碌,段力圆却乐在其中:“开业头一天,我们就在周塬路边放了块宣传牌,客人顺着牌子自己找来,当天营业额就有2万多元。”
骆峪镇骆峪村村民牟芳芳开民宿之余,最喜欢拍摄短视频,内容几乎都是秦岭风光、山村风貌。“我们保护好秦岭,也是为自己造福。”只要看到有人扔垃圾,她总会小心提醒并随手捡起。
周塬路两旁,花开正艳。这条全长44.6 公里的景观带,将马召、骆峪、广济、翠峰、竹峪5个镇、27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串”起来,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新业态,沿路“串联成线”。
2024年,周至县村集体收益超20万元的村达163个,占比61.7%;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1年增长23.6%。
更深远的变化在产业端发酵,比如猕猴桃种植户开设采摘体验,农妇转型民宿管家,返乡青年开发秦岭文创,于是,周至外流的劳动力加速回归。
从生态佳跨入“生态+”,解锁与青山共富的N种可能,周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