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7期 / 正文

科研转化如何避免“骏马犁田”?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4-22 17:30 作者:本刊记者 赵娇娇

做科研需要静心、执着,甚至孤独,科研成果转化则需要团队合力


搞科研需要专注一业的专才,闯市场则需要精通百业的全才,不少科研工作者因不适应实验室到市场中工作方式的“拧巴”,而使千呼万唤得来的成果束之高阁。

于是,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把“放手”作为成果转化中的必然一课。

学会“放手”不仅是选择信任别人,更重要的是避免“骏马犁田”的人才浪费。

学会“放手”

从本科到博士都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直接留校,顾清华自称有些 “固执”,用“一条道走到黑”形容似乎也不为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办的矿山系统工程研究所,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运筹学应用到矿业中。2006年,导师卢才武带着顾清华,走进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尝试将研究所前期积累的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顾清华教授(中)团队技术成果助力智慧矿山建设

卡车司机扎堆在调度室领取任务,有的司机可能当天没活儿空跑一趟,有的司机没有方向乱跑。运输成本占总成本近60%,油耗、轮胎消耗,都导致成本不断增加。

为解决这个问题,顾清华团队建成国内第一代基于GPRS、GIS、GPS的露天矿卡车调度系统,得到了行业专家和同仁的认可。经过测算,效率提高了13.7%,年创收经济效益能达到3500万元。

顾清华也从那时候开始扎根到了矿山。

两年后,顾清华团队研发出多金属、多目标配矿技术体系,取得了20多项相关成果,还同步研发出磅秤无人计量系统、大数据动态监控系统等,形成了以“智能配矿——卡车调度”为核心的第二代露天矿智能生产管控系统。2017年,顾清华团队又对洛阳钼业三道庄的整个系统做了技术改造提升,通过应用5G、云服务器等,将远程遥控挖掘机和无人驾驶卡车引入矿区,诞生了第三代露天矿智能生产管控系统,全国先后有28家符合条件的露天矿山使用了此项技术。

2020年,借着“三项改革”的东风,顾清华团队成立西安优迈智慧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并担任法人。

“做成果转化没问题,但不是所有老师都适合做管理。”顾清华这次没有了之前的“固执”。

公司成立后,除了继续带领团队做研究,顾清华也担任管理者的角色,但是这项工作超出了他的预想。成立公司需要哪些部门?各个部门如何运行?对于他来说都是完全没有涉及过的领域。

“因为不知道公司的规范管理,我们还打过官司。”顾清华说。当时公司聘用了一个外省的工程师,和上家公司还没有解约,但因为急需用人,就直接聘用了。

三个月试用期后,公司不满意此人工作能力,想要解聘,员工直接起诉了公司,意料之中败诉并赔偿。

经过这件事,顾清华意识到,教育和科研已经分走他大部分精力,再用大量时间学习管理,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工作。两个月后,顾清华卸任法人,转由其他合伙人负责管理工作。

“大家常说我执着,甚至有点固执,但我只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坚持,绝对不做无用功。”顾清华说。

敢于“上手”

“从事科研工作,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教授周星说。

中学时周星很喜欢化学,尤其对各种分子结构感兴趣。他常琢磨废弃塑料瓶既不美观又污染环境,如果能把它“变废为宝”就好了。

小小的愿望像一颗种子一样扎根在周星心里,随着年龄增长、专业知识积累,逐渐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出了漂亮的小花。

科研人员做实验 冯雪峰/摄

从大学到攻读博士期间,学习和从事包装相关的研究成了他学术上唯一的目标。留校任职后,继续专注研究废弃聚酯再利用,开展废弃聚酯基聚氨酯合成技术的研发、生产及推广应用。

随着研究的推进,拓展到环保、经济型聚氨酯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周星不仅实现了废弃物高效再利用的梦想,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科技支撑,让废弃塑料重获价值。

经过12年的努力,周星攻克了“废弃聚酯资源高值化转化”和“印刷包装填料/微纳米高端材料资源化”两大核心技术。

2021年,西安理工大学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为学校科创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共享信息资源,通过基金投资、政策扶持等,推动项目落地。

“从项目申报、评审、办公场地的审批、项目路演……我一路见证了项目高效孵化,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关注了我的科研项目。”周星说。

2018年初,结束了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工作后,经合作导师推荐,王伟入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入了冶金工程学院王快社教授团队,并开始研究金属塑性成形过程中的摩擦与润滑。

入职以后,随着与金属加工企业接触的不断深入,王伟愈发意识到,发表学术论文只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企业技术需求,切实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团队主要研究的钛合金成形中的摩擦与润滑课题,还存在着诸多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限制了钛合金在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生物医疗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为了验证研发的润滑介质能否满足钛合金加工润滑需求,王伟联系了多家钛合金企业希望能进行现场中试。企业要求中试样品至少20公斤,而实验室的设备每次只能制备几十克的产品。王伟带着学生在实验室“加班”了一个多月,才配齐中试一次所需要的样品。

“就像烧热水一样,企业需要一大桶,我们每次只能烧一小杯,所以要不停烧水直到凑满一大桶。”王伟说。

产品中试反馈不错,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切实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这让王伟欣喜的同时也犯了难。实验室设备能满足科研需求,但无法大规模生产。想把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资金和政策支持依然是避不开的难题。

2022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三项改革”综合试点高校,面向全校征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王伟申报的“钛合金高效加工绿色润滑介质及产业化应用”成功获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项目资助,有效解决了团队面临的技术升级资金缺乏问题。

“我们的目标一直都是研究成果服务于企业,切实解决企业的需求。”说到这里,王伟长舒了一口气。

“异议”常常是高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讲师杨康,在烟气净化领域闯出了一条路。

2014年,蒙娜丽莎集团因煤制气燃烧排放的烟气污染物问题,向杨康所在团队求助。

彼时,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研发一套高效的烟气脱硫脱硝装置迫在眉睫。依托院士工作站平台,杨康团队接下了这个任务。从实验室理论验证到小试、中试,再到工业现场安装调试,每一步都是新挑战。

4年时间,杨康和团队成员终于让装置稳定运行。这份坚守,换来的是技术在建筑陶瓷、烧结砖瓦、煤化工三个行业的推广。

技术推广的过程没有想象中顺利。与传统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不同,杨康团队的技术在干态环境下进行,虽避免了二次污染,但在砖瓦行业应用时,难题出现了。

砖瓦行业烟气湿度极大,使得设备频繁出现黏结堵塞现象。面对这个问题,杨康和团队成员不断调整设备参数,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终于,在他们多次试验用料增减之后,找到了应对之策。如今,即便是湿度更大的煤化工行业,这套技术也能稳定运行。

在实验室模拟工况制备燃料时,购买的生物质燃料实验机,产量远低于厂家宣传。团队内部产生分歧:杨康坚持按照厂家指导方式进行,而稽鹰教授则提出添加食用油的想法。

起初,杨康并不相信这个看似“奇特”的办法,但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还是决定一试。没想到,食用油不仅润滑了磨盘,还产生热量使生物质燃料更好成型。这件事让杨康明白,在科研中,有时候打破常规思维至关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无论面对何种分歧,都不能轻易放弃尝试。

团队如今还在开发民用产品“烟民宝”,希望能为烟民家庭解决二手烟困扰。研发之路并不顺利,吸收效率低、持久性差。团队里不少人都打起了退堂鼓,杨康却“固执”地不愿放弃。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对吸收剂进行增活等方法,不断尝试突破。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