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5期 / 正文

高标准扩大有效投资

以“质量”促“效益”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3-21 10:34 作者:刘立峰 蔡扬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超常规逆周期调控政策需要,我们必须把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提质”基础上“扩量”,实现“提质”与“扩量”并举。

提质量、促效益

投资效益是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与所投入成本之间的比值。如果投资的成本较低、产生的收益较大,则可视为投资更有效益。

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是提质与扩量的有机统一。提质是扩量的方向,把投资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在此基础上推动规模扩大和速度提高,能有效带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高效率企业、产业和区域加速流动和汇聚,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扩量是提质的基础,面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趋势,投资对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发动机作用凸显,能够带动国内需求扩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改善主体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济活力,进而实现扩量基础上的提质。必须统筹把握做大规模与提升效益的关系,促进投资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汽车智能化生产作业现场

投资有需求。需求是投资的牵引,也是投资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需增强投资的“市场适应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结构升级需要优化投资结构,减少盲目性、重复性,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投资有回报。增量资本产出率是衡量投资效率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加产出所需的投资越少,增量资本产出率越小,投资效率就越高。提高投资效益,就是要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合理配置,着力扩大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对于公共属性较强的政府投资项目,应充分考虑财政支出能力和实际发展需要,建立适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回报机制,避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投资。

投资有约束。投资必须考虑发展基础、现实条件和面临风险,这些都是“硬约束”。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7.54万亿元。考虑到土地财政已难以为继,未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约束会持续增强。因此,提高投资效益,应关注投资风险,充分考虑债务负担等约束条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政府投资计长远、可持续。

投资有底盘。提高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民生保障,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持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投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能够拉动就业和消费,有效刺激经济增长,稳定周期波动。

实现资本循环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产业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实现价值增值。没有投资的有力保障与循环接续,资本循环就会出现堵点断点。提高投资效益,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使高效能企业、产业和区域获得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实现有潜能的消费与有效益的投资相互促进、存量资产与增量投资统筹联动、适度债务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调试应用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提高投资效益,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识别、优选作用,优化投资的利益导向及资产配置;有利于统筹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让投资者有创新创业意愿、有稳定预期;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提高投资效益有助于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增加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投入;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融资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便利、实用、多元的资金渠道,进而创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局面。

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抓手。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能够帮助经营主体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投资理念,促使投资者更多关注市场需求、合理回报和债务可持续性,使其决策和行为符合市场规律,从根源上减少低效、无效投资。

投资效益亟需提高

近年来,我们的投资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下滑,这里面既有周期性、结构性因素,也有体制性和制度性原因。

从投资整体回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2008—2022年,我国GDP全球占比平均为13.4%,资本形成占比高于GDP占比平均为9.5个百分点。2008—2023年,我国增量资本产出率从2.84提高到9.44,投资效益整体趋于下降。

从政府投资带动看,近年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有所下降。一是地方配套支持有所减弱。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中央政府资金实际拉动地方投资能力减弱。二是地方专项债项目难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效应,吸引的民营资本投入有限。三是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国债和地方债项目大多由央企国企和地方平台公司承担,民间资本参与难度较大。

从投资供给质量看,长期以来,各地追求传统产业投资规模扩张和低价竞争,导致供需严重失衡,产品低价竞争,企业利润微薄;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存在相对结构性过剩,高端领域投入不足,应对“卡脖子”的能力不强。医疗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需求。

从投资的获得感看,各地进行了长时期、高强度的投资。但是,一些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并未全部用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国家战略和基础民生领域。这些无效投资事实上挤占了基本民生保障投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从投资约束看,截至2023年末,我国政府法定债务余额为70.77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54.7%。如果加上地方政府负有偿还义务的隐性债务,负债率还会有所增加。每年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用于借新还旧的再融资债券占比持续上升。

精准发力、量质齐升

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需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明确优先序,强化系统性,形成政策合力。

完善需求侧调控方式。发挥好政府投资作用,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发挥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的政策合力,考虑扩大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满足适应发展需要且有一定收益项目的需求。同时,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资金回报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

推动供给侧质量提升。一方面,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加服务群众的消费、居住、就业、教育、育幼、养老等领域的投资,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投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壮大,通过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的成熟和扩散,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释放更大增长潜力和动能。

健全项目管理体制。坚持先评估后决策,广泛听取意见,做好多方案、多维度的论证研究,择优提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确保项目执行可查、可控和资金使用科学有效。优化资源统筹平衡和成本收益平衡机制,促进设施一体化综合开发。进一步完善公用事业价格机制,推动形成合理稳定投资回报。

激发投资主体活力潜力。既为各类投资主体松绑,突破条条框框,激发市场活力,增强投资意愿;又通过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投资效益评价体系和标准指引等手段,增强投资责任约束。营造扩大有效益投资的社会氛围,将投资者决策和行为纳入追求效益的轨道,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