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体系的高度取决于哲学思辨的深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稳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鲜明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内涵,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智慧。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特别是实践逻辑,对于深入理解这个思想体系的科学内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协调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辩证关系,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复强调自己理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立场,始终坚持自然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本原地位。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说明,自在自然永远是人化自然的基础,马克思甚至把自然界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本体论和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本体论的扬弃。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自然的先在性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对象性活动,顺应自然规律是为了更好地改变自然面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游客在宝鸡关山草原游玩 冯雪峰/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基础上创造性阐发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作为自然进化产物的人,必须实现与自然的不间断物质能量交换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尽管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自然的内在规律,因为“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一旦违背自然内在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揭示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人类社会发展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盲目地张扬人类狭隘的创意和价值,就必然形成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否定性对象关系。只有在人与自然的交互影响中,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才能真正统一,若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人与自然便会出现分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便会相互对抗。正是因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宏大视野审视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辩证关系,才能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协调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合历史性与合逻辑性的统一
传统生态哲学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认识论分野。人类中心主义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培根,逐渐演变成以人类价值作为唯一尺度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叛,自然中心主义否认人类在生态圈中的特殊地位,主张人类应该“回到丛林里去”。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深入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针对19世纪40年代“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把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归因于人类改造自然的错误观点,马克思认为,生态中心主义否认人的发展权利。与自然中心主义相反,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犯了撇开资本主义制度思考生态问题的错误。马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联的”,这说明,确证人与自然的相互改造关系是正确认识生态问题的前提。
高铁在花海中飞驰而过 冯雪峰/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科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上,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逻辑中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的生态价值,改变漠视自然规律的认知取向。“顺应自然”就是遵循客观自然规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自然”就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保护自然和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协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也是一个历史过程。第一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导致生态污染接踵而来。第二阶段,新世纪以来,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环境迅速退化,人们开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认识到青山常在方能绿水长流。第三阶段,在新时代,人们清醒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始追求人与环境浑然一体的新境界。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两个和解”重要思想在新时代的深化和拓展,实现了对自然和社会关系认知上合历史性与合逻辑性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协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生产劳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劳动、资本、土地被视为财富生产的三要素,人们普遍认为只要努力生产,自然界就会奉献出无穷财富,这种观点为破坏自然的生产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的广义生产力理论扬弃了传统生产力理论,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有机统一起来。马克思说,“如果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很高,……这种自然产生的劳动生产率所起的作用显然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完全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实际上,马克思的广义生产力概念不仅包含人类开发、利用和索取自然的能力,也包含人类保护、发展和补偿自然生产与再生产的能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科学协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破解长期存在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个“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强调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充分肯定生态资源是国民财富的重要来源,强调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协同发展。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贯穿始终地遵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根本原则,要求“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高水平保护,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自然生产力的推崇蕴含着三个层次的逻辑。首先,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就是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两者缺一不可。第二,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如果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对矛盾,那就把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第三,绿色发展的最高境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通过改革不适应生态时代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潜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党的十八大前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合目的论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协调环境正义与环境审美的辩证关系,实现了生存向度与精神家园的统一
自然环境具有价值上的多元性,不仅蕴含着生态正义价值,也蕴含着生态审美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思想是建立在“物质变换”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既然是人与自然之间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的过程,那么人类理所当然应该把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控制在自然容纳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环境审美思想是建立在生态正义思想基础之上的,生态正义的实现本身具备审美价值。马克思说,丰富多彩的自然界,“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这就是说,生态环境不但因为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成为人类消费的对象,而且因为是人类全部精神生活的最终源泉而成为人类审美的对象。人类只有坚持生态正义,才能享有丰富多彩的审美生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创新性阐发了环境正义与环境审美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正义,强调要想真正增进人民福祉,就必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阐明了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必须遵循的正义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裕,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体现了“代际正义”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样体现了环境审美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际上,“美丽中国”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审美要求:一是自然和谐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美丽中国”当然是自然要素之间的和谐之美。二是社会和谐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生态文明之美,最终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这个最高层面上,是“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体现了人、社会、自然“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平衡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满足群众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的要求,又满足群众享有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实现了生存向度与精神家园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稳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每一个实践者都能从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